体球网,足球比分网

网站支持IPv6

北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体球网,足球比分网印发北海市高质量气象现代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11-02 10:14     文章来源:北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字体大小:  ]     打印文章

各县、区人民政府,涠洲岛旅游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园区管委会,各有关单位:

    《北海市高质量气象现代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22年11月2日

    (此件公开发布)
北海市高质量气象现代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2022—2024年)
    
    为加快推进我市高质量气象现代化建设步伐,根据《北海市人民政府 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体球网,足球比分网共同推进北海市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和《北海市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北政办〔2021〕64号),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视察北海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科技创新,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不断提升气象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效益,为建设富强开放文化幸福新北海提供坚实的气象服务保障支撑。
    (二)基本原则。按照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和北海市人民政府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合作协议要求,稳步推进高质量气象现代化建设。
    坚持需求引领。围绕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需求,聚焦向海经济发展,以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为牵引,持续提升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
    坚持趋利避害。充分发挥气象“趋利”和“避害”作用,提升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应对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防御的效益。
    坚持创新驱动。落实《北海市科技强市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3年)》(北办发〔2021〕65号),依托北海国家气候观象台打造科技创新平台,聚焦气象核心关键技术攻关,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统筹协调。完善气象事业统筹协调机制,整合地方和部门优势资源,共同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统筹推动城市、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和保障能力建设。
    二、工作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适应北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全市气象现代化水平进入广西先进行列。气象观测网更加精细和立体,自动观测站标准化率达到80%,观测要素覆盖度达75%以上,气象灾害监测率达70%以上;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进一步彰显,气象预报预警准确率提高约2—3个百分点,24小时台风路径预报误差小于65公里;城市和乡村气象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气象预警信息覆盖率达到95%,人工影响天气固定作业点标准化率达到100%,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保持在90分以上。建成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和野外科学试验基地,研究型业务取得明显成效。
    三、工作任务
    (一)优化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完善“三融入”一线气象服务机制,持续优化重大气象信息直报、三小时精细化预报预警和暴雨红色预警调度工作流程。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修订完善市、县(区)两级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体系和气象灾害防御应急预案,建立极端天气下停课停工和停止集会的“三停”机制,健全以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部门应急联动及社会响应机制。加强推进基层综合防灾减灾联防联动机制建设,发挥气象信息员和网格员队伍作用,推动气象灾害防御进一步融入城乡社区网格化管理体系。加快建设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能力提升工程,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和传播设施建设,畅通预警发布绿色通道,确保预警信息进村入户。开展分灾种的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和风险区划,建立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机制,推动风险区划和评估产品在重点行业和监管履职中应用。(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各成员单位)
    (二)提升精密监测能力。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领导和统筹协调,加强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加快推进合浦国家气象站搬迁建设。加快志愿气象观测站建设,推进与工业(产业)园区,临海工业、港口码头、航运、旅游、水产等企业及行业管理部门合作,健全完善海洋气象专业监测网。在涠洲岛、北海沿海岸、石油平台和风电平台、重点景区等建设GNSS/MET观测、激光测雾雷达、智能海洋(岸)气象站、强风仪和能见度仪、大气电场仪、紫外线观测仪、地质灾害气象监测点等。试点建设现代农渔业气象观测系统。
  推进北海国家气候观象台发展建设,加强基准气候观测、基准辐射观测、大气成分观测、通量观测、雷达观测、垂直廓线观测、特色生态等观测系统建设,加快实现气候观测关键要素全覆盖;完善北海国家气候观象台主站红外地温、基准辐射、大气成分监测等观测项目和涠洲岛国家基准气候站近地层通量观测系统的建设和数据应用。开展对流层风廓线雷达实验和边界层风廓线雷达升级改造。(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局、海洋局、生态环境局、交通运输局、农业农村局、旅游文体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
    (三)加强乡村振兴气象服务能力建设。构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全力服务保障粮食安全和特色农业,推进农业和水产养殖气象观测自动化。开展大宗作物农业气候区划和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开展主要农业病虫害气象服务和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监测、影响预报、风险预估。联合开展农业和水产养殖保险天气指数研究,稳步推广天气指数保险等农业和水产养殖保险气象服务。开展气候标志认证,完善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和溯源体系,打造系列“气候好产品”。大力推进“特色气候小镇”等生态气候品牌创建,助推发展乡村旅游新业态。(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和水库移民工作局、海洋局、旅游文体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四)提升向海经济气象保障服务水平。围绕港口航运、临海工业、生态旅游等行业气象服务需求,建设海洋气象预报预警服务体系,加强高影响天气短时临近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建立健全铁山港区气象基础设施和气象基本业务,推动铁山港一体化气象服务体系试点建设。依托北海市政务大数据云平台,建设向海经济专业气象服务系统。建立多部门合作联动机制,建设针对性、精细化、智能化的港航气象预警预报服务体系,为港口作业和船舶航线提供风、气温、降雨量、能见度、雷电等实时气象数据和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提供大风、大雾、降水、强对流等高影响天气临近预警服务。强化园区区域气候可行性论证成果应用工作,服务建设项目落地,减轻企业负担。依法加强对风能、光伏发电及海上风电等项目安全监管。探索建立北海市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气象灾害防御管理办法,提升北海市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管理法治化、规范化程度。提升行业气象服务标准化水平,联合开展港口航运、滨海旅游、绿色石化、能源工业、工程建设、气象指数保险等行业领域的气象服务标准制订、申报和发布实施。(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自然资源局、海洋局、生态环境局、交通运输局、农业农村局、旅游文体局,自治区北部湾港口管理局北海分局、北海海事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
    (五)健全公众气象服务体系。将气象公共服务纳入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个性化和精细化需求。将气象智能观测、灾害风险智能感知和分区预警等技术运用于新型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等建设,丰富城市安全运行和智能管理专项气象服务产品。推动气象服务融入智慧出行等公众生活,打造高质量的融媒体气象服务。依托北海国家气候观象台打造集气象科普、人文社会、生态保护、气象防灾为一体的气象科普园,提升气象科普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扩大气象科普社会化途径,探索和创新气象与教育、旅游等部门的跨行业、跨领域科普合作模式,联合开展气象科普师资培训、中小学气象知识竞赛、气象现场教学和研学游路线,探索气象科普市场化运作模式。将气象科普纳入各级领导干部、防灾责任人和网格员的培训内容,实现气象科学知识普及率稳步提升。(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教育局、应急局、旅游文体局、科协,各县区人民政府)
    (六)构建生态建设服务体系。围绕南海海气综合观测区气候系统各圈层间物质和能量交换、海陆气相互作用对大气环境、生态系统、向海经济行业的影响,开展多学科交叉的观测试验和科学研究,开展北部湾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与向海经济产业气象保障服务建设。开展北部湾海洋渔业及南珠养殖气象服务技术方法研究与应用。开展滨海红树林、海岛珊瑚礁、海草床等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气象保障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展重点生态领域生态功能价值评估、海洋气象固碳潜力评估与预估,发展气象条件贡献率定量评价技术。(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科技局、生态环境局、海洋局、林业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七)推进北海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依托北海国家气候观象台,自治区气象局和北海市共建北海国家气候观象台开放实验室、涠洲岛野外观测试验基地及气象装备自动校准实验室,并申报和创建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共建北海国家气候观象台院士牵头学术委员会专家团队,设立广西海洋气象服务核心科技攻关基金,共同开展海洋气象数值预报核心技术项目建设。创建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依托北海国家气候观象台开放实验室,由广西气象科学研究所与北海市气象局共建涠洲岛海洋气象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科技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八)提升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能力。贯彻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体球网,足球比分网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桂政办发〔2021〕61号)精神,推进北海人工影响天气高质量发展。开展以高精度云水资源监测系统、精细化作业指挥系统、信息化作业装备管理系统为重点的抗旱及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优化升级和更新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协调推进合浦星岛湖人工影响天气标准作业站和北海铁山港人工影响天气标准作业站建设;建立健全全市、县级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机构和落实保障机制。(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应急局、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水利局、农业农村局、林业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落实局市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局市合作,形成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合力。各县区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气象工作,加强对气象工作的领导,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气象“十四五”规划。强化督促指导,对气象重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跟踪问效。未设立气象机构的城区政府要会同上级气象部门完善气象服务保障工作机制。发展改革、科技、工业和信息化、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农村、海洋、应急、气象等部门要积极发挥职能,密切协作,共同推进北海市高质量气象现代化先行试点。(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
    (二)加大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气象双重计划财务保障体制,建立健全稳定的气象事业发展财政投入机制,加大项目和资金支持。(责任单位:市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医保局,市气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三)强化专业人才支撑。重视气象人才培养,积极引进气象高层次人才,建立评价与考核激励机制。加强气象部门与高校、科研院所和其他社会力量的合作,在气象关键技术、新技术应用等方面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围绕监测预报、海洋气象、农业气象、生态气象等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建设高水平气象科技创新团队。(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科技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教育局,各县区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