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足球比分网

图片
将水经济打造成高质量发展新亮点
  • 来源:南方日报
  • 发布日期:2023-03-22
  • 字体: [大]  [中]  [小]

  近年来,广东碧道建设与河湖综合治理持续推进,使得原来一些“臭水沟、酱油河”成为水碧岸美的生态廊道,不仅改善了河湖环境,也大大激发了周边绿色水经济的发展潜力,成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生动注脚。

  “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需要做好‘水文章’。”3月22日,正值第三十一届“世界水日”。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谭超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碧道可以成为城市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吸引人才、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突破口。碧道建设可提升河湖空间环境,激发沿路乡村文化和景观资源的活力,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进而促进广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南方日报记者 李赫


  将治水与治产、治城相结合

  南方日报:近年来,广东碧道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效?

  谭超:截至2022年底,广东全省总计建成碧道5212公里,完成总投资594亿元。碧道所在河段水质优于Ⅲ类水(含Ⅲ类)河段长度增加了470公里,Ⅴ类和劣Ⅴ类水河段长度减少了556公里,新增防洪(潮)排涝达标和提升防洪标准河长1043公里,新增生态岸线长度1914公里(按河道单侧计算),生态岸线所占比例由建设前的35%增加至55.1%,新增绿化面积6.9万亩,顺利完成《广东万里碧道总体规划(2020—2035年)》第一阶段“三年见雏形”的目标任务,成为广东生态文明建设的亮丽名片。

  南方日报:有没有比较成功的碧道建设案例,可以分享其发展经验吗?

  谭超:如茂名信宜市建设“锦江画廊”碧道,全线长43公里,有效串联起高城水库景区、镇隆古城景区和沿线4个镇(街)10个美丽乡村30多万人,为诗意碧道、观光绿道、寻梦古驿道、健身骑行道之集大成者。沿线景点日均游客量同比增长30%以上,带动沿线1000多名村民就业。2021年国庆期间接待游客21万余人次,同比增长56%。

  同时茂名碧道还探索联合开发新模式,以EPC+O模式推动企业与政府合作,探索市场化运营维护模式,在全省率先探索引入市场化主体承包模式,由专业公司对碧道景区实行品牌包装,落实精准分类管理运营,走出一条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碧道开发建设、运营维护的新路子。

  南方日报:经过近年来的建设、发展,我们对碧道建设的内涵是否有了更丰富的理解?

  谭超:碧道不仅仅是一条简单的人行道或自行车道,也不单是一条河边的绿道,碧道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强调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以及游憩功能的复合,强调对原有自然生态的重视和保护,避免人工化建设痕迹过重,同时强调水岸共治,用系统思维治水,把治水与治产、治城相结合。

  碧道可以成为城市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吸引人才、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突破口。通过碧道建设提升河湖空间环境,打造宜人景观,满足居民健康悠闲、享受自然美好生活的强烈需求,推动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建设,激发沿路乡村文化和景观资源的活力,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进而促进全广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探索建立水生态

  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南方日报:近年来,广州猎德涌、深圳大沙河等碧道逐渐成为亮丽的城市名片,碧道建设是如何进一步优化城市“带状空间”的?

  谭超:碧道是统筹生态、景观、安全、文化和休闲等多种功能建立的复合型生态景观廊道,除了构建生态、安全韧性的河湖水系之外,还可以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等打造生态空间,构建“融入自然、品味文化、畅享健康”的带状休闲游憩空间,另外通过治水、治产、治城,改善城乡生活环境品质,促进城市更新、产业升级,以优质的滨水空间环境触发新的经济活动,引领旅游消费升级和亲水性产业发展,形成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

  比如广州推进“碧道+海绵城市”深度融合一体化建设,因地制宜建设雨水花园、植草沟、湿地公园等各类雨水滞留设施,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实现雨水径流由“快速排除、末端集中”向“慢排缓释、源头分散”转变。

  南方日报:如果将碧道放在城镇建设、乡村建设,以及整个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大体系中,您认为未来碧道建设还应该有哪些新思路、新探索?

  谭超:第一,建立健全多渠道资金筹措模式,充分利用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用足金融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加碧道建设运营。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和特许经营权协议的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有一定收益的碧道建设运营。强化政企合作,积极引导社会资本通过“企业援建”方式参与碧道建设;

  第二,探索打造微碧道,以贴近群众生产生活的沟、渠、溪、塘等小微水体为载体,将村前屋后小微水体水网建设成“乡村百姓门前的幸福道”;

  第三,创新碧道建设和运维模式,探索碧道经济价值开发模式,将碧道作为广告投放载体,利用驿站、标识牌、水幕等提供户外广告投放服务。还可在保障安全、做好管护的前提下,选取适宜场地作为户外活动场地、地摊经济设立点等进行短期租赁,所得收益反哺碧道长效化管护发展,共建共享碧道机制;

  第四,探索碧道管护模式,探索采用智慧化手段进行碧道管护,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实现更为自动的管护和更快捷的数据管理和收集分析,探索推行企业、公益性组织、志愿者团队领管碧道模式;

  第五,发展“碧道水经济”模式,以碧道为纽带高质量打造滨水产学研一体化经济带,打造一批碧道+水上运动示范点,推动碧道+文化旅游发展,策划不同主题内容的碧道旅游线路,鼓励企业和各类组织积极开发碧道主题的手工艺品、食品、纪念品等文创产品,打造碧道文创民间品牌。

  南方日报:您是如何理解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在河湖治理、幸福河湖建设、水经济、水文化等方面,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应该如何做好“水文章”?

  谭超: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是广东省政府高水平谋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决定,是谋划南粤永续发展的大计,旨在建设美丽广东、和谐广东,实现生态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和统一,致力于让广东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更优美,让越来越多的人推开窗户就可以享受“生态福利”,为广东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生态支撑,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需要做好“水文章”,要在做好水安全、水资源保障的基础上,继续加强河湖水环境治理,保护和恢复河流水生态,挖掘保护广东水文化遗产,弘扬广东水文化的特色和魅力,促进水文化传承和发展。探索建立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发展“碧道+水经济”新模式,打造绿色水经济新业态,把绿色产业作为经济发展新动能,努力将水经济打造成为我省推动“两山”转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亮点、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