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级重点监控用水单位联合监管工作机制初见成效
9月16日,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级重点监控用水单位节水示范交流会在广州召开。自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级重点监控用水单位联合监管工作机制以来,短短3个月时间,通过“线上监控+线下核查”,粤港澳大湾区40家国家级重点监控用水单位实现全覆盖监管,并延伸广东省21个地级以上市80家重点监控用水单位抽查核查,联合监管工作机制初见成效。
为加强用水监管、强化水安全保障、助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今年6月份,水利部珠江委与广东省水利厅建立了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级重点监控用水单位联合监管工作机制,双方就信息共享、联合监管、情况通报、会议交流等各方面加强合作。
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级重点监控用水单位共40家,去年这40家单位用水总量为33.24亿m?,占粤港澳大湾区用水总量的15.6%,其中工业用水单位用水总量为33亿m?,占粤港澳大湾区工业用水总量的49.1%。在“线上监控+线下核查”联合监管下,截至目前,这40家单位已实现全覆盖监管,并延伸广东省21个地级以上市80家重点监控用水单位抽查核查。通过“建立一项制度、建立一个机制、创新三项技术、建立四个模式”,推动节水监管从“宽松软”逐步走向“严实硬”。
从监管、核查情况来看,这40家单位对节水工作比较重视,节水水平总体较好。在内部管理方面,40家用水单位100%执行了计划用水、用水定额管理,均开展内部节水管理相关培训,一级计量率达100%,70%用水单位开展了水平衡测试;在行业标杆方面,47.5%完成节水型企业创建,35%达到广东省用水定额先进值以上水平,其中12.5%达到用水定额领跑值水平,2家单位荣获国家重点用水企业水效领跑者称号;在节水技改方面,33%重点监控单位近期进行节水技改,提高重复利用率,减少新水取用量,促进节水减排;在科技支撑方面,33%工业企业建设了用水在线监控平台,为全方位、全过程、精细化用水节水管理提供了科技支撑,有1家单位还申请了相关国家专利。
近年来,广东省从制定标准、明确对象、建立制度、打造平台等方面发力,探索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适用的节水监督体系。一是完善一套标准体系。制定了衡量用水单位是否节水的标尺,动态修订了516项共计7189个用水定额值。二是建立三级监控名录。定期公布国家、省、市三级重点监控用水名单名录,掌握用水大户结构和分布,明确重点监管对象。三是抓好两项制度落实。严格实施计划用水管理和超计划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制度,强化节水刚性约束作用。四是发挥一个平台作用。在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基础上开发广东节水监督小程序,实现节水监督检查标准化、信息化、动态化。五是树立一批示范典型。深入挖掘用水单位典型经验做法,实施水效领跑者行动,开展节水典型示范交流,打造深圳节水典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