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足球比分网

网站支持IPv6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加快建设向海经济发展示范城市

发布时间:2022-04-24 10:27     文章来源:北海日报 网络编辑:阮承康     作者:中共北海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字体大小:  ]     打印文章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海五周年。2017年4月19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首站到北海,先后考察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铁山港公用码头、金海湾红树林生态保护区,作出打造好向海经济、保护好生态环境、加强历史文物保护利用,写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等重要指示,为北海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带来了巨大机遇,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北海人民的亲切关怀和对北海发展的深情厚望。这是北海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具有极其重大的政治意义、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宁就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作出“打造品质北海、魅力北海”的指示,为进一步推动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北海落地落实提供了具体途径和有效抓手。作为“向海经济”的首倡地,北海向海优势突出、向海潜力巨大、向海大有可为。五年来,北海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按照自治区党委部署要求,大力发展向海经济,推进生态立市绿色发展,加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加快建设向海经济发展示范城市,打造品质北海、魅力北海,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让向海经济赋能品质北海、魅力北海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海时指出:“向海之路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产业是向海经济的核心内容,做大做强向海经济,走好向海之路,必须全力壮大产业,加速发展临港产业集群。五年来,北海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及时调整和转换发展思路,坚持以向海经济为统领,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向海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0%,实现了三次产业结构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把振兴产业作为实现赶超跨越的主要抓手,编制《北海市向海经济发展规划》,在铁山港重点发展临港大工业,在市内园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了工业发展的重大突破。引进了惠科电子、信义玻璃、新福兴、太阳纸业等一大批龙头项目,初步形成了绿色化工、电子信息、高端玻璃及光伏材料、新材料及高端设备制造、高端造纸、能源六大主导产业集群基本框架。全球最大的智能电视机、光伏玻璃全产业链、高端造纸全产业链三大产品生产基地呼之欲出。推动全市经济增速迈入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前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部分沿海发达城市,北海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黄金期。
    在新的发展之路上,必须立足向海而兴、向海图强,让“开放”基因、“向海”元素贯穿于打造品质北海、魅力北海全过程,全面提升向海经济发展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突出抓好产业振兴,提升产业品质,彰显实力雄厚的城市魅力。以临港大工业为重点进一步培育壮大工业产业集群,加快打造智能电视、光伏玻璃全产业链、高端造纸全产业链三大世界级产品生产基地。以高端服务业为主导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壮大总部经济、平台经济、网红经济、数字经济、金融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等,推动传统服务业提档升级。依托优势农业资源发展壮大现代农业,打造一批十亿级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深远海养殖,加快南珠振兴步伐,把农业打造成强势产业,助推乡村振兴。以繁荣发展滨海特色旅游为目标打造特色现代文旅产业,大力发展“旅游+”新业态,加快组建跨区域旅游城市联盟,推进国际化现代滨海旅游名城和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把北海建设成为驰名中外的旅游度假胜地和康养基地。
    让文化建设铸魂品质北海、魅力北海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五年来,北海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时所强调的“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博物馆建设不要‘千馆一面’,不要追求形式上的大而全,展出的内容要突出特色”等殷切嘱托,把文化建设作为铸魂工程,切实加强历史文物保护利用,投入2.58亿元整治文物保护和周边环境;引进银基、海丝首港等总投资超千亿元的17个重大文旅项目,实施了高德滨海文旅综合体、汉文化街等一批大型文旅项目,旅游文体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推动“海上丝绸之路”史迹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谋划建设86个博物馆、现已建成33个,在谱写新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中彰显北海文化个性,为向海经济发展注入文化内核、文化元素、文化支撑。
    在新的发展之路上,必须让“文化+”成为文化产业动力源,继续讲好新时代北海文化故事。进一步修订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加大文化产业发展资金投入力度,重点发展文博、动漫创意等八类文化产业,扶持一批全国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出精品,促使文化资源优势变为经济发展优势,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让“文化北海”建设彰显品牌价值,实施文化铸魂工程,弘扬和传承海丝文化、合浦汉文化、南珠文化、客家文化、疍家文化等优秀历史文化,挖掘北海水彩画、北海贝雕、角雕等特色文化资源,扩大文化北海品牌影响力,彰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魅力。高水平建好美术馆、群艺馆、海洋文化博物馆、北海歌剧院、北部湾体育中心、国际会议会展中心、北海新闻媒体中心大厦“三馆一院三中心”;鼓励建设民营特色博物馆,打造博物馆之城;开展“产业领军人才北海行”“百名作家写北海”“百名画家画珠城”等系列文化活动,推出一批具有北海历史文化要素的文创作品,提升北海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让“新北海人”宾至如归,加快建设北海英才园,打造名人公寓、名人主题馆、名家工作室、艺术品交易中心、学术中心、成果发布厅等特色载体,吸引名人名家入驻创作、交流和居住。大力传承海丝文化基因,让兼收并蓄、大度包容、海纳百川的北海文化标识,贯穿到北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服务环境、法治环境和营商环境,让越来越多的“新北海人”把北海作为“第二故乡”,参与北海建设,共建幸福家园。
    让绿色发展塑形品质北海、魅力北海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向海经济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五年来,北海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金海湾红树林保护区时所作的“保护珍稀植物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一定要尊重科学,落实责任,把红树林保护好”“要做好珍稀植物的研究和保护,把海洋生物多样性湿地生态区域建设好”等重要指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自觉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把生态环境作为打造向海经济的一张“王牌”。在全国设区市中率先开展生态保护地方立法,投入近100亿元,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和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其中投入25亿元对冯家江湿地进行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整治成效入选具有中国特色的十大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向全国推广;总投资25亿元改造的新银滩惊艳亮相市民和游客面前,焕发“天下第一滩”的生机与魅力。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要求“企业必须以最先进的工艺、最高端的设备、最小的能耗来实现最大的产值”,对“两高”项目进行全面梳理,主动舍弃了一批投资百亿级的高能耗项目,有力推进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鲸现涠洲”成了常见的海上美景,“北海蓝”成为北海又一崭新的城市名片。
    在新的发展之路上,必须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品质北海、魅力北海的重要内容,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推进生态修复工程,一体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强化银滩海岸线、廉州湾综合治理,加快红树林集中连片修复,建设生态海岸带,确保空气质量、近岸海域水质保持在全国先进水平。全面推行河长制,确保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持续达100%,力争把北海打造成全国生态最佳、环境最美的城市之一,让“仰首是蓝天,俯身有碧水,推窗见绿荫”成为北海宜居的亮丽底色,让生态财富造福北海人民、泽被子孙后代。 (原载《广西日报》2022年4月21日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