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足球比分网

网站支持IPv6

北海:向海经济起势欲飞

发布时间:2018-12-12 02:02     文章来源:北海日报 网络编辑:黄胜森     作者:扶建邦     [字体大小:  ]     打印文章

图片说明:万吨货轮靠泊铁山港码头。 本报记者 李君光 摄

 

图片说明:北海LNG接收站规模盛大,气势恢弘! 本报记者 李君光 摄

 

图片说明:珠中瑰宝南珠今年恢复性增长,珠农正在采珠。 李君光 摄

 

 

2017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首站抵达北海,在铁山港公用码头发表了重要讲话,首次提出“向海经济”概念,为迈入新时代的北海发展指明了航向。北海市从国家发展战略定位,立足自身优势,多措并举,从规划、项目、产业、招商、改善营商环境等多方面着力推进,“向海经济”呈现振翅欲飞之势。

【历史回放】2017年4月19日,“西部唯一一片海”的北部湾畔铁山港公用码头,草木滴翠,万物润泽。

当天下午,雨后的港口天高水阔,吊车高耸入云。习近平总书记认真听取了码头规划和建设情况,了解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建设和面向东盟开放合作情况,称赞铁山港的条件很好,区位很重要,发展前景广阔,将来是北部湾经济区一个重要依托。他指出,港口建设是很重要的,要打造好向海经济、开放的经济。我们常说要想富先修路,在沿海地区要想富也要先建港。

建港!打造向海经济!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北海人的梦想,更是北海人民一直努力追逐的奋斗目标。

大发展需要大战略,大战略需要大手笔。向海经济有着什么样的深刻内涵?如何打造向海经济?成为摆在北海人民面前的一道历史课题,更是压在决策者肩头沉甸甸的担子。

谋定后动,规划引领。从制定实施《打造向海经济行动方案》到《北海市向海经济发展规划》,专家把脉,高层问诊,民众献策……一次次深入调研,一场场科学论证、一步步深入推进……从思考到谋划,从批示到规划,从要求到部署,从宏观到微观,方向愈加清晰,思路更加明确。

把准历史大方位,着眼时代新特征,谱写好新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2018年8月9日,一份由北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委托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编制,共10章40节的《北海市向海经济发展规划(2017—2035年)》在北京顺利通过专家评审。

坚持生态优先、构建“一岛两带三港四路五组团”向海空间格局、壮大向海实体经济、建设向海经济产业体系、统筹陆海生态文明……高标准高起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设计,为打造向海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面开放:构建向海经济发展新格局

 

北海,丝路漫漫,遗泽千年。从2000多年前“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到19世纪开埠,从1984年成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到“一带一路”重要门户城市,筚路蓝缕,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把经济总量弱小的北海与宁波、泉州、广州等城市的古港,称之为记载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的“活化石”。掩映在大浪古城的古码头铭刻着沧桑海丝印记,汉文化博物馆里上万件珍贵文物,承载着北海历史辉煌的商贸往来……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开放都是北海最突出的比较优势,过去取得的成就得益于开放,当前和今后的发展仍然要依靠开放。北海市委历届班子历任领导不断地向全市干部强调和灌输这一理念。

全局上谋势,关键处落子。

北海一切因港而生、因港而兴。

然而,随着北海经济社会发展,位于北海市区的石步岭港已经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加快口岸开放步伐更是迫在眉睫。去年6月,北海港口岸扩大开放铁山港区正式通过国家验收,随着“中能北海”号成功首航,万吨巨轮成为常客,大宗货物大进大出。目前,北海已开通至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港口航线,连接港口的玉铁铁路与沿海高铁南钦、钦防、钦北等铁路实现对接,形成“四龙出海”之势,千年古港正向亿吨大港目标迈进。

“脉络”一经打通,“末梢”即成前沿。北海市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推动国内外要素市场有机对接,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全力打造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

坚持精准招商、专业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上门招商。“信义玻璃”、台湾渔业“大佬”、惠科移动智能终端项目、银基投资集团、北京“当红齐天”……一批百亿级、十亿级的大项目陆续抢滩入驻北海,北海国际农商冷链产业小镇,希尔顿、万豪、洲际、喜来登等高星级酒店开工建设。今年,在第15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北海一口气签下17个重大文旅项目,总投资1340亿元。“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北海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临港新材料、海洋产业、林纸与木材加工、食品加工和高端服务业7大“产业树”正在茁壮成长。

11月28日,北海综合保税区通过验收。

12月2日,国家批准建设北海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历史渊源、文化积淀、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具有向海情结的北海,开启了打造向海经济蓝色新航程。

随着“1+8”推进工作组、项目建设“四定法”“联审联批”“营商专员”“营商环境监督员”“该干即办”等一系列营商环境“组合拳”,今年以来,北海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优化营商环境,狠抓招商引资,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北海,打造向海经济的新格局已经形成,北海人以海纳百川的胸怀融入向海大发展的强烈律动中。

 

筑巢引凤:打造现代向海产业新体系

 

港工互动,共同增长。北海铁山港口快速发展得益于临港工业的进出口量的支撑,依托北海港口优势,临港工业企业得到进一步壮大。

经过多年的发展,北海临港产业渐成体系,涵盖了石油化工、临港新材料、林纸一体化、能源电力、海洋装备、港口物流等领域。其中,石油化工、临港新材料等优势产业挑起了临港产业的“大梁”,与电子信息产业一起,成为支撑北海工业经济发展的“定海神针”。

如今,在北海这片热土上,昔日一片片木薯地变成了今天塔罐林立的现代化厂区、昔日一片片海滩涂变成了今天前景广阔的深水港区、昔日一片片旱坡地变成了今天生机勃勃的产业园区……

在北海LNG接收站码头,LNG船舶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天然气装卸作业;斯道拉恩索北海工厂生产车间,纸机以1000多米每分的速度运转,湿纸幅高速通过压榨、干燥脱水以后,再经过施胶、涂布,卷入纸卷;诚德不锈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每卷重达20多吨的一卷卷板卷,经过国际最先进的可逆式单轧机和国内最先进的不锈钢冷连轧机组轧制,再经过退火、酸洗、平整、拉矫,变成厚度规格为0.3—1.5毫米不等的成品……不锈钢下游产业链产品标准厂房即将投入使用。

这组镜头,是铁山港(临海)工业区的真实写照。

如何挖掘海洋资源潜力,优化向海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北部湾经济区一个重要依托,北海市委、市政府边思考、边摸索、边实践。

积极打造现代临港产业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区,不断释放“海”的潜力。铁山港西岸重点发展石油化工、临港新材料、林纸一体化、海洋装备制造、船舶修造、新型能源、港口物流等产业;东岸的龙港新区重点发展林板材一体化、石英砂产业、高岭土深加工建材、农产品深加工。

从国内外经验来看,打造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主要包括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海洋现代服务业充分发展。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粗放,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市场竞争力不强等因素,制约着北海向海经济的发展。

借力海洋纽带,做活海洋文章。一批与海洋息息相关的高端服务业、现代金融业、双创园区已见雏形。

9月10日,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正式挂牌成立。这个在红树林湿地怀抱中,与海洋动植物“亲密无间”的研究机构,已经开始着手主持或参与一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

设计标准为5万吨级和2万吨的北海国际邮轮母港基础设施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一批以海洋休闲、文化旅游为主题的小镇、公园、酒店、博物馆等设施正在抓紧建设,海洋牧场、远洋捕捞船队、渔港经济区、南珠保护区、水产品加工园区、京东互联网企业落户……联通远海、深海、大洋,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互利共赢的蓝色伙伴关系,创新合作模式。

 

五大组团:激活北海未来发展新空间

 

海阔凭鱼跃。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建设现代化向海经济的最大潜力在海洋,最大空间在海洋,最大动能也在海洋。

“每条道路的尽头是大海”,三面环海的北海风光旖旎,气候宜人。按民间通俗说法,“北海”就得名于城市北边濒临大海湾。康熙元年(1662年),清政府设“北海镇标”, “北海”称谓,历史悠远,文脉悠长,一直沿用至今。

向海发展,辐射海洋,依托城市。《北海市向海经济发展规划》指出,北海要立足向海经济发展定位,推动空间发展模式转型,建立科学合理的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新格局。

北海最早的街区依港而建,逐步向南拓展。城市也就因港口的发展而兴起,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北海被辟为通商口岸,先后有英、德、奥匈、法、意、葡、美、比等八国在北海设立领事馆、办事处、教堂、医院、洋行、女修道院、学校等一系列机构。这些带着历史风尘的西洋风格建筑,是近代史上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成为中国南方商埠城市从街市到开埠演变的历史见证,也是北海“因海而名,以港而兴”的最好标注。

北海城市发展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发展一起成长。

如今,站在北海冠头岭最高处,海景大道犹如一弯长虹,伸向大海。这里三面环海,南北长11公里、东西宽20公里。高楼鳞次栉比,绿地花团锦簇,一座建成区面积已达100平方公里的现代化滨海城市耸立在人们眼前。

北海是文化的交融体。从秦汉开始的“海上丝绸之路”就已经形成了家国文化、开放文化、移民文化、廉政文化、海洋文化等丰富的主流文化,交汇相融,推动着北海的繁荣兴盛。

改革开放以来,北海的城市空间格局、结构优化、景观特色风貌提升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集聚,城市规模迅速扩张,人口、土地、环境的矛盾逐步显现,“半岛型城市”空间环境和滨海风貌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特色逐步丧失。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国家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北海作为具有优质资源禀赋的滨海城市,必须改变过去以空间规模扩张为主导的发展思路,推动向底线约束的发展转型。

“一岛两带三港四路五组团”,高起点科学谋划了北海组团式发展的空间格局。一岛,涠洲国际旅游岛;两带,蓝色海岸带和绿色生态带;三港,铁山港、国际邮轮母港和福成空港;四路,向海大道、滨海景观大道、广西滨海大道和合湛高铁;五组团,廉州湾新兴产业集聚区、老城综合服务区、银滩生态旅游功能区、海洋科技创新区、铁山港产业升级区。

正在实施的这一规划,有的日渐清晰,有的已经落实,凸显海洋特色,加强海岸保护到引导组团发展,激活了北海未来永续发展的新空间,打造了区域创新发展新引擎。北海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新模式,努力开创和谐宜居生活城市新路径。

 

立体交通:拓展海上丝路枢纽新通道

 

从古至今,北海人靠海繁衍生息,赖以生存。

自西汉设郡,合浦一直是汉代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南海对外海上贸易的枢纽。

正是因为有了这片海,早在2000多年前,北海的祖先们就开辟了一条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一批批古代商船满载着“黄金杂缯”从这里出发,连接着与外面世界的沟通和经济贸易往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海铁山港公共码头视察时强调,我们常说要想富先修路,在沿海地区要想富也要先建港。

路港相通,路畅港兴。向海经济,交通是基础,通道是生命线。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一个明显的轨迹,就是由内陆走向海洋,由海洋走向世界,走向强盛。绵长的海岸线和广阔的海域为北海打造向海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这是一条国际贸易新通道,纵贯西部、铁港联运,整个大西北大西南可以南向出海,海上丝绸之路直接连通腹地。从面向东盟的桥头堡,到衔接“一带一路”的新枢纽,新使命带来大格局,陆海贸易、保税港区、工业园建设快速发展,税收、海关、金融、信息等服务环境也日益优化。

如今,在“向海时代”,北海面对国际,全面提升格局:打造海陆空立体“大交通”,为向海经济“铺路”。一条条高等级公路,让北海的“城市脉络”畅通无阻;每天呼啸进出的34对动车组,让北海与体球网,足球比分网城市实现“无缝对接”;吞吐量已经突破200万人次、通达33个城市的29条空中航线,让“诗与远方”不再遥远;一艘艘国内外万吨巨轮来回穿梭,续写着新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

作为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重要节点城市,北海正加快构建大开放、大通道、大港口、大产业、大物流的新格局,一个正朝气蓬勃的新北海,挺立潮头。

加快港口建设,不断夯实向海经济开放基础。去年,北海建成铁山港5—6#泊位。截至2017年底,北海港已建成61个泊位,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5个,码头岸线总长7597米,年通过能力为货物5164万吨。

规划定了就要严格执行,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当前,北海正努力构建面向东盟、辐射西南中南、连接渝桂新通道、紧密联系粤港澳台、陆海统筹、无缝衔接的综合交通体系,建成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积极承担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西“三大定位”中应有的职责使命。

 

陆海统筹:筑牢生态文明绿色新屏障

 

市委鲜明地提出,生态就是北海的生命。

陆地海洋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经济社会发展、资源优化配置、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全面统筹、周密谋划,促进海陆两个系统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构建陆地文明、海洋文明相容并济的发展格局。

坚持“生态立市”,无论如何都要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第一位,决不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增长。北海市坚定不移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划定陆域“三线”(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以及划定海域“三线”(海洋生态保护红线、海洋生物资源保护线、围填海控制线)。

守护这片海,便是守护北海的未来。北海市人大常委会加快推进立法,今年以来,先后颁布实施《北海市涠洲岛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北海市沿海沙滩保护条例》,保护红树林立法工作正在协助自治区紧锣密鼓进行中……今年3月,北海市在对北海海岸沿线(银滩至铁山港段)和廉州湾海岸规划利用情况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从海岸线至内陆300米范围内禁止新建非公用永久性建筑这条“铁规”,切实保障“天蓝、水清、岸绿、滩净、岛靓、湾美”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绿色发展成为北海的独特优势和竞争力。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一条条铁规戒律,将“污染与破坏”坚决拒之门外,为北海生态环境筑起更为坚实的保护屏障。近年来,北海市引进了北京排水集团建设实施冯家江鲤鱼地湿地保护项目,开展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攻坚战等多项举措,精心守护北海靓丽的生态名片。

今年以来,一群“稀客”大型鲸群频繁出现在北海涠洲岛海域。专家称,涠洲岛海域是近年来我国大陆唯一有大型鲸类频繁活动的近岸海域。作为海洋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指示物种,“鲸现涠洲”成为常见美景,是涠洲岛海域生态系统健康的有力说明。

2017年,北海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居广西首位,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100%。

望得见星空,闻得见花香,听得见鸟鸣,人们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中找到心灵归属。

生态环境是北海的生命,是北海无可替代、无可比拟的吸引力、竞争力、美誉度的所在,是比摩天大楼更有价值的财富。只有坚持生态优先,把生态的文章做足,保护好海洋生态、海洋环境,发展向海经济才能上升到更高层面,才可以有大的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守护生态家园,推动绿色崛起,让海岸生态资源成为谱写海上丝路新篇章的“绿色屏障”。北海人相信,“仰首是蓝天,俯身有碧水,推窗见绿荫”,良好环境永远是北海宜居的底色。

向海而兴,向海图强。

在迈进新时代、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号角声中,北海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和谆谆嘱托,扛着打造向海经济的历史重任,奋楫争先,开启新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