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寻滇缅公路印记,传承烽火爱国精神——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开展党委理论第六次集中学习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最广泛地凝聚团结奋进的智慧与力量。10月17日上午,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邀请学院民主党派教师代表、党外知识分子代表,各科室主任、辅导员以及团学骨干集中开展学习。
学习活动首先走进钟正山美术馆,讲解员李莉老师立于馆史墙前,以 “艺术与历史交融” 为主题,带大家开启沉浸式参观之旅。她借助墙上泛黄的老照片与详实的文献资料,详细讲解了这条被誉为“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的历史脉络。期间袁洪院长特意为大家介绍了抗战时期的另一条“生命线”—中印输油管道,让大家深入了解到这条绵延近千公里的公路,每一寸都浸透着普通中国劳动者的汗水与鲜血,它是一条真正用民族意志铺就的道路。
随后师生齐聚会议室,聆听了由念翔宇老师诵读的“信念之光‘融’家书,坚定信仰‘传’家风”的红色家书。引导教师们要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把革命先烈的精神力量融入家风建设,激励家人子女增强家国情怀,努力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
之后,参会教师们围绕如何将抗战精神与课程思政紧密结合,开展了交流研讨。罗梅老师和李帆老师,通过分享现实案例,将爱国主义教育与专业课程建设相结合,突出强调爱国主义精神是新闻学子必须具有的核心素质。徐辉老师和陈志伟老师提出“忘记历史就是背叛,希望新时代的教师与学生,能从历史中获取自身发展力量,热爱自己的专业、自己生活的地方。”肖涵宇老师和刘畅老师说起“学生在找资料过程中,希望大家用情感来体会资料中所蕴含的意义,同时学会用物件来承载记忆。”并围绕青年需要有“为什么要努力地去把这个祖国建设得更好”的这个问题,提出当代青年应勇于扛起时代担当与使命。
袁洪院长在总结中提出,今天的讨论交流,确实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老师们都在认真思考如何在专业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中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利用好红色资源,提升教学能力,潜心育人,坚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自信自强、踔厉奋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一段路,承载一段记忆;一种精神,引领前行方向。此次学习活动,让同学们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深刻理解爱国的深层含义—它不仅是美术馆里的历史故事,更是流淌在每个中国人血脉中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