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足球比分网

中共北海市委员会| 北海市人大常委会| 政协北海市委员会
当前位置:体球网,足球比分网 > 文史资料

历史久远的北海南珠文化

发布时间:2010-01-27 10:49   作者:   [字体大小: ]

    北海南珠历史久远,早有盛名。清朝的屈大均在他所著的《广东新语》中对南珠作了这样的评价“合浦珠名曰南珠,其出西洋者曰西珠,出东洋者曰东珠。东珠豆青白色,其光色不如西珠,西珠又不如南珠。”就是早有盛名的北海南珠,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南珠文化,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其赋诗泼墨。
    “珠还合浦”,是北海南珠文化中最感人的故事。在中国的历史上,的确有“珠还合浦”这样的史实。据《汉书·孟尝传》记载,原来在汉朝时,现在的北海市铁山港区营盘镇白龙村就归合浦管辖,白龙村一带沿海盛产珍珠,但是历来到合浦当官的都是贪官,他们榨取珍珠朝贡,并占据为己有,珠民饱受其苦。最后,珍珠贝也像有“灵性”似的,搬到今日越南的海岸了。就在这时,孟尝来合浦任太守。他的清廉及种种便民措施,使得珠场增加了生产。而珍珠也从越南海岸迁了回来。这就是流传千古的“珠还合浦”的动人故事。后人为了纪念孟尝的功德,修建孟太守祠,并在白龙珍珠城的东南方向修建还珠亭,以示纪念。明朝诗人甘  泽的《孟太守祠》对孟尝太守的功德进行了评价“为官合浦去珠还,万古流芳天地间。富贵心轻犹敝屣,贞廉名重并高山。来时岭外神明惧,去时辕前文老攀。自是仁民恩到骨,至今祠屋祀南天。”明朝诗人林锦《还珠亭》一诗,说明了还珠亭的变迁和人民群众对孟尝太守的感恩。这首诗是这样写的“合浦还珠世所称,危亭移建事更新。若将物理论孚感,一代恩波一代人。”翻开历史,北海南珠的历史,是一部血泪史。不少诗人把珍珠比作泪,比作珠民的血泪。诗人用诗的形式,写出世世代代珠民的苦难。他们为了活着,为了换取那么一点食物进肚,要付出血和生命代价。珠民们驾着竹筏 在汹涌的波涛上漂流。他们赤裸着上身,腰间系着一条长绳,一个接一个艰难地潜入深海寻找珍珠贝。清代诗人冯敏昌在《采珠行》诗中是这样写的:江浦茫茫月影孤,一舟才过一舟呼。舟舟过去何舟得,采得珠来泪已枯。”读了这首诗,我们便可知道珠民当年采珠是何等的悲惨!在那苦难深重的日子里,为了采到一颗珍珠,不知有多少珠民葬身鱼腹,多少孤儿寡母的眼泪汇入南海。唐代诗人元稹一首《采珠行》道出古代珠民冒死下海采珠的悲惨命运。他们明知下海采珠九死一生,但为了活命,为了生计,他们不得不这样做。正如元稹的《采珠行》所说的一样“海波无底珠沉海,采珠之人判死采。万人判死一得珠,斛量买婢人何在?年年采珠珠避人,今年采珠由海神。海神采珠珠尽死,死尽明珠空海水。珠为海物海为神,神今自采何况人。”据有关史书记载,嘉靖五年(公 元1526年)一次采珠,死去上万人,这是古代珠民悲惨命运的见证,是封建社会珠民们的血泪史。
    北海南珠的辉煌发展,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才能得以实现。从1958年开始,我们北海就进行了人工养殖珍珠,并取得了成功。近几年来,我们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大资金及技术投入,大搞养殖珍珠技术攻关,不断提高珍珠的产量和质量,使北海南珠以它珠层厚、光泽亮和浑圆的特点著称,不但占领国内珠宝市场,而且打进了国外珠宝市场.,真是应验了田汉先生那句诗“玉润星圆千百斛,南珠应夺亚洲魁”。有一次,陈毅元帅视察了北海南珠后,赋词一首“潮退沙平珠贝美,帆摇波晃琉璃碧。看今朝,合浦果珠还,真无价”。陈毅元帅的诗词,醉了一代伟人的风度,也醉了北海珠乡今日及明天的灿烂!

版权所有 (C) 北海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桂ICP备06006473号
桂公网安备 450502020000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