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足球比分网

中共北海市委员会| 北海市人大常委会| 政协北海市委员会
当前位置:体球网,足球比分网 > 文史资料

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史(二十)

发布时间:2009-11-19 10:59   作者:   [字体大小: ]

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史

作者: 来源:北海日报 字数:8654
    
    合浦古汉墓发掘现场。
    琥珀是一种多成分有机质树脂混合物,由树脂石化而成。
    《后汉书·西南夷传》记载,永昌哀牢夷(今云南西部)、缅甸北部和大秦国出产琥珀。宋人周去非《岭外代答》也提到,注辇国(今印度南部)有“杂色琥珀”。西汉陆贾《新语·道基篇》云:琥珀与其他宝石“择地而居”。琥珀的产地不多,现在我国主要产地只有东北抚顺煤矿。英人劳费尔《中国伊朗编》认为“琥珀是东西通商史上的重要物质”。西方很早就把琥珀作为贸易商品。荷马《奥德赛》提到在公元前数百年腓尼基人曾利用波罗的海产的琥珀,并以琥珀原材料制作各种工艺品,在当时价格非常昂贵,一尊琥珀雕成的小象比一名奴隶要价还要高。合浦汉墓出土了多件琥珀圆雕狮子,狮子不产于中国,而产于印度、斯里兰卡、欧洲、非洲等地。当时罗马(大秦国)常从非洲向中国输入狮子供皇帝娱乐。
    合浦汉墓出土的琥珀圆雕狮子可以确认是由海上从罗马帝国经南海丝绸之路输入我国的。
    玛瑙、肉红石髓、水晶、松石玛瑙是胶体矿物,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Si02)。魏文帝《马脑勒赋》云:马脑出自西域,文理交错,有似马脑,故其方人因以名之。”又《三国·魏志》、唐书·拂林传》均谓大秦多玛瑙,宋人周去非《岭外代答》亦谓大秦国土产“红玛瑙”。今柬埔寨拜林地区也出产玛瑙。玛瑙矿现代发现的很多,其价值已不甚高,我国的宁夏、山西、河北、云南等地都有出产,最著名的为云南保山县所产的玛瑙。见于古代史籍的产地就不多,古人往往把珍珠、玛瑙并列为“珠宝”,可见在汉代其来源很有限。我国许多地方的战国、秦汉墓葬中都发现少许玛瑙,但以古代已是海上交通港口的广州和合浦等地的汉墓中发现最多。
    水晶、肉红石髓、绿松石这些东西在汉代岭南地区未见有出产的记载。在1975年堂排二号西汉墓出土的肉红石髓圆雕狮子,与北插江盐堆一号西汉墓出土的琥珀圆雕狮子造型很相似,说明来自大秦国或已程不国。
    这些琉璃(玻璃)在合浦登陆后,再经水路运到郁林州(州治今贵港)、苍梧(今梧州),由内河转运到全国各地。
    世界上生产玻璃最早的地区的西亚和地中海东部沿岸国家,其最早年代可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中国则到公元前1100年左右才开始烧造玻璃。西方的玻璃是钠钙玻璃,中国古代的玻璃是铅钡玻璃。两地玻璃所含元素不同。
    汉代,由于上层统治者对玻璃制品的刻意追求,国产玻璃似乎已不敷需要,便从国外大量进口。在《汉书》、后汉书》上都有体球网,足球比分网进口玻璃记载。当时从西方进口玻璃制品有陆海两路,陆路是从西亚翻越葱岭,经西域各国到达长安(今西安),这是陆上丝绸之路,海路是从印度洋西海岸穿过马六甲海峡,经南洋各国进入中国东南沿海,合浦正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中最重要的出入境海港。
    玉是中国一种带有神秘色彩和享有崇高地位的物品。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玉,石之美,有五德者。”古人把质地坚硬、颜色晶莹、细腻透明的美石统称为玉,包括水晶、玛瑙、宝石、孔雀石、琥珀、青金石、绿松石等。从狭义来说,玉是指矿物学上的闪角石、辉石之类,俗称软玉和硬玉。软玉即闪角石类,主要成分是硅酸钙的纤维矿物,硬度为6--6.5度。硬玉是指羊脂白玉、黄玉、青玉、碧玉、墨玉,属辉石类,又称翡翠,主要成分是硅酸钠和硅酸铝,质地硬(硬度为6.75-7度),密度高,具有玻璃光泽。
    合浦汉墓出土的玉器主要有璧、带钩、珠和各种葬玉。l975年秋发掘堂排西汉晚期墓,出土一些葬玉和用玛瑙、水晶制作的佩饰品。1986年发掘风门岭10号墓,出土一套较完整的葬玉,即猪形玉握、蝉形玉琀、杏形眼盖、六棱柱形鼻塞和肛门塞、圆柱形耳塞。在黄泥岗、母猪岭、凸鬼岭、北插江等处西汉晚期至东汉的墓葬中也有玉器出土。璧是汉代常见的礼仪用玉,有谷纹玉璧、出廓六字玉璧,是典型的中国礼器。蟠螭纹玉佩、子母带钩,鸠首、鹅头和龙头形带钩,也是中国的传统饰品。
    合浦汉墓群中比较大的墓葬都盛行随葬青铜器,其中錾刻花纹铜器特别引人注目。这类铜器包括盛食器、饮食器、熏炉和灯具,即承盘、酒樽、鐎壶、食盒、魁、卮、杯、长颈壶、提梁壶、扁壶、熏炉、豆形灯、凤凰灯、席镇等等,都是富家居室的日用器,有的动物塑像始鸡、鸭,甚至仓、灶模型明器上也錾刻精细花纹。仅望牛岭1号墓出土的就有承盘、魁、长颈壶、提梁壶、熏炉、凤凰灯、席镇等20件;堂排2号墓有酒樽、长颈壶、食盒等10件;北插江盐堆1号墓有承盘、酒樽、食盒、熏炉、豆形灯各1件;九只岭东汉墓有承盘、酒樽、熏炉、猴形座灯;风门岭汉墓有食盒、熏     炉;母猪岭汉墓有承盘;文昌塔汉墓有扁壶等。
    汉墓出土文物中的青铜器錾刻花纹内容丰富,但大体可分为两类:抽象性的几何形图案、写实性的动植物图案。
    几何形图案最常见的是锯齿纹、菱形回纹、勾连S纹、网纹、叶脉纹、四叶纹、羽状锦纹、菱开锦纹等。锯齿纹,一般多重边,二方连续,构成纹带,常作主纹的边饰。菱形回二纹,单个菱形有二重边、三重边的,有的留出中心方格为阳格,每个菱形对外角相连,构成二方连续的纹带作为主体花纹的边饰;也有二个或三个菱形块拼成一个单元,然后错相连续,构成较宽的主体纹带。叶脉纹,又称羽状纹。正中一条直线,向两边分出对称的斜排短线,既像飞禽的单片羽毛,又像某些植物的长叶。羽状锦纹,呈鱼鳞状,层层覆盖,每块鳞片内又刻划一个伞状图案,鳞片内侧錾刻细如毫发的短毛纹,是一些华丽铜器的主体纹样。南方多孔雀,孔雀开屏时,展开的翅膀和尾羽就像这种色彩斑斓的图案,这种图案很可能就是孔雀羽毛的摹写。菱形锦纹,单个图案是菱形方块,呈四方连续展开成片,其间用椭圆形锁扣相连,每个菱形方块中又填以一个垂直的双层菱形图案,周边錾刻细线纹,从而构成绚丽的织锦。
    植物纹,仅见花树,中心一条主干,从两边分出若干枝条,枝条弯弯下垂,又似垂柳。有的枝条上翘,枝头有圆球形物,又像是灯台。这类纹样多作间隔物出现。食案、承盘、仓上见之。动物纹样,以凤、龙、鹿最普遍,而且常共存于一器。此外还有猴、虎,其他禽、兽和水中的鱼。写实图案还有日常器皿,如鼎、耳杯,刻划于食案上;九枝灯,刻划在仓壁上。
    合浦錾刻花纹铜器制作精细,纹饰繁缛而工整,是工艺水平很高的艺术品。这些铜器都是合模铸造的,铜器表面的花纹除部分与该器同时铸出外,前面提到的那几种反复出现的纹饰都是在铜器铸成以后,再用坚硬的钢刀錾凿和镂刻上去的。弦纹、网纹等成线状的纹饰,大多是用钢刀直接镂刻的。刻划弦纹时,似应将器物放在由慢轮带动的工作台上,均匀旋转,将刻刀固定在一个位置,接触需刻划的地方,任由其自然刻划出,因而使它的弧线柔和规整。菱形回纹中的几道平行直线,都是一刀一刀刻划出来的,由于用力不匀,线条也有深有浅,个别的在封口处划过了头。锯齿纹等短直线,则选择刃口长短不同的钢凿,一道一道錾凿上去。錾凿菱形锦纹的四条长边的凿刃较厚,凿出的线条粗而平,而其锁扣则用半个椭圆形凿刃錾凿,锁扣纹道也显得规整对称。说这些花纹是錾凿所出,是因为其线条底平而且光洁,表明对器壁起了冲压作用,如果是镂刻的其线条必然是内窄外宽,纵剖面会呈楔形,而錾凿纹的纵剖面则呈矩形。用錾凿来制造花纹,在其他青铜器上还未见到。
    在中原地区,有一种萌芽于春秋晚期,成熟并流行于战国早期和中期的刻纹铜器,和合浦这种錾刻花纹铜器有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如施纹的铜器都是胎壁很薄的铜器,施纹的方式都有錾凿和镂刻,有的纹样,如树木纹、鱼纹、兽纹等,也有近似之处。
    但从总体来看,两者不是同一系统,首先是器类的不同,前者主要是匜、盘等舆洗器,后者则主要是食案、承盘、酒樽、食盒、壶等饮食器。其次是纹样的不同,前者的几何纹主要是三角纹、绚纹、蟠螭纹,后者的几何纹主要是锯齿纹、菱形回纹、勾连S纹和菱形锦纹、羽状锦纹;前者的写实图案主要是人物、禽兽、台榭、楼阁、苑囿、树木、车马,后者的写实图案主要是龙、凤、鹿、虎、猴、鱼、虫、花树;前者花纹线条粗疏、硬直、简略,后者花纹线条细密、柔和、繁缛。由于时代和地域都有间隔,二者之间找不到必然联系,它是合浦自己的创造。
    合浦錾刻花纹铜器的流行时间,上起西汉中期,下至东汉晚期,前后历300年左右,最繁盛的时期是西汉后期至东汉前期,即新莽时期前后。
    拥有錾刻花纹铜器的人都是当时的官僚贵族。如合浦望牛岭1号墓、合浦堂排2号墓等,墓主人当是西汉晚期郡守一级的高级官吏。贵族、官吏竞尚奢华,刺激着这种新兴工艺的蓬勃发展,故能留下这西汉后期至东汉前期盛极一时的实物实料。墓葬中出土大量的白泥陶器,约占出土器物的60%,这种白色泥质陶是白膏泥孱合石英细砂粒和蚌类屑末制成,火候很低,是专门用于陪葬的明器,种类有罐、镳壶、钵、盂、提俑、甑、灯、屋、仓、瓿、灶、井等。出土铜器中的壶、盒、酒樽、承盘、熏炉、灯等制作精美。
    还有大批铜质或铁质的兵器和农具,均是研究汉代巩固边陲和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史料。
    合浦汉墓葬群中,还蕴藏着大量的历史人文资源。      近年来,合浦汉墓发掘考古中,发掘出了多座夫妇合葬墓,在这些墓葬中有大量的随葬品,其中的琉璃、琥珀等舶来品除了见证了合浦当时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物流方向之外,也体现了墓主人的身份不同一般。特别是合浦汉墓公园中规模庞大、规格非同寻常的二号汉墓中的夫妇又是谁呢?二号汉墓墓室的占地面积约60平方米(不含男墓室的11米墓道和女墓室的9米墓道在内),墓室内空高度2.05米,宽约l0米,长约6米。全部是专用墓砖(斜边梯形)斗拱砌成。如此大型的汉代夫妇合葬墓,在岭南地区尚未有考古挖掘报告先例。由于该墓古时曾被盗挖,因此很难从出土实物中去查证墓中夫妇的身份。但有一点是明确的,二号汉墓之所以引起古代盗墓者的偷盗,其中必然有与众不同的地方。
    汉代的墓葬制度是非常严格的,据《后汉书·礼仪》中记载,自皇帝至将军、特进以下的墓葬制度极其繁琐严格。用什么样的棺木、漆什么样的饰纹,甚至棺木上盖什么样的面幔,陪葬品的规格数量,都要体现“大礼虽简,鸿仪则容。天尊地卑,君庄臣恭。质文通变,哀敬交从。元序斯立,家邦乃隆”。墓葬制度涉及“元序斯立,家邦乃隆”,可见是疏忽不得的。其中下明器(即陪葬品)的规定是:皇帝达八十种之多,几乎包括了日常生活的所有物品。“诸侯王、贵人、公主、公(三公,指太傅太尉司空)、将军、特进(追认加封的身份地位相当者)进皆赐器,宫中二十四物。”正妃、夫人,妻皆如之。”这里是说,诸侯王至将军的人物死后,其“下明器”可以多至二十四件。他们的妃子、夫人(经朝廷诰命封号的称夫人,未经朝廷诰命封号的只能称妻)、妻子也享受同等待遇。这些规定一直规范至食禄二百石以下的官员。
    了解这些规定非常重要。因为,合浦汉墓考古挖掘中的夫妇合葬中,大都发现有二十多件陪葬品,这种鲜明的特征有助我们最大限度地缩小搜寻的范围。只需把目标锁定在能享受“宫中二十四物”的将军“特进”的范围就可以了。那么,两汉时期与合浦有关联的将军以上的官员有多少?查《汉书》、后汉书》得知,两汉期间由朝廷派遣到合浦的高级官员主要有两类:①御敌安边的文武官员。这类官员在合浦都是定期任职制,任期满即轮换。除非是战死沙场,如楼船将军段志,就是在征战交趾途中病死合浦的,军至合浦段志卒”,但段志不葬在合浦,而是扶柩回乡。而马援、杨仆、孟尝、费贻等则是完成任务或任职期满回京候任了。因这类官员大多是正常升迁的,即使是在任上死亡,也能享受扶柩回乡的哀荣。②因事被贬徙合浦的官员,他们之中除个别,大多数都只能在合浦安于天命。由于这部分官员是京官居多,熟习朝廷礼法条律,对此尤为注重。他们身死异乡,以被贬徙前的身份来安葬,可说是生前潦倒,死后哀荣。合浦汉墓葬中的高规格、大规模与此相关。
    汉代贬徙合浦的高级官员即将军太守级以上的有二十余名。其中包括定陵侯淳于长,大司马、孔乡侯、哀帝傅皇后之父傅晏,关内侯董恭,驸马都尉董宽信,大司马、高安侯董贤,方阳侯孙宠,关内侯右师谭,宜陵侯息夫躬的妻室,大司马、安阳侯丁明,关内侯吕宽,关内侯张由,建平侯杜业,太仆史立,郎中令泠褒,黄门郎段犹,长乐少府郭璜,侍中兼射声校尉郭举父子二人的家属等。此外,还有汉平帝的岳父卫宝,平帝皇后卫姬,这两位更是显赫的皇亲国戚,是被王莽弄权时贬斥离京的。他们之中,傅氏、董氏、卫氏都是皇亲国戚,且举族迁徙合浦,以这些人的身份,如在合浦作了异乡鬼,最能安抚其灵魂,最能弥补其生前权势失落感的,莫过于用厚葬的方式来补偿。
    由于他们是贬斥之臣,客死珠乡后不可堂堂皇皇的扶柩回乡或在当地风光大葬,立碑传世(他们之中,有记载能重回京城或被起用的只有吕宽一人,他后来投靠王莽,并与王莽结成宗叟之亲),只能埋名隐姓的长眠在珠乡的土地深处,伴着与之生前身份相称的“宫中二十四物”。为后世留下合浦汉墓中的千古之谜。因此,合浦汉墓中的夫妇合葬墓可能与傅氏、董氏、卫氏这三个皇亲贵族有关。
    在合浦挖掘出的三国古墓,据挖掘考古人员分析,墓中主人可能是一位地方长官。由于合浦在三国时期的社会状态历史地位比较特殊,因此这次挖掘墓葬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话题。
    据《资治通鉴》记述:初(210年),苍梧士燮为交趾太守……表其弟壹(士壹)领合浦太守……权加燮左将军,燮遗子入质。由是岭南始服属于权。”由此可知,从公元210年起,因士燮投靠东吴孙权,并以儿子作为人质,岭南开始归属东吴孙权的势力范围。但是在管辖问题上,还有相对的独立性。因为士燮在交趾一带实力强大,史书称其“雄长一州,偏在万里,威尊无比,震服百蛮”,而孙权当时正忙于与曹操、刘备争地盘,不能不给一点自主权。
    但是,这种自主权仅有十余年。公元226年,士燮病卒,孙权将他治下的岭南三郡以合浦为中界分割为交州和广州,还派来一位叫戴良的官员任交州刺史,但士燮的旧部及亲属不服,戴良只好滞留合浦,向孙权请求援兵。孙权派广州刺史吕岱领兵前往合浦与戴良会师,发兵讨伐,杀了士燮的儿子安远将军士徽六兄弟。安远将军相当于从三品下,符合州郡地方军政长官的身份级别,吕岱和戴良诱杀士徽兄弟的具体地点就是在合浦,史书上说“过合浦,与良俱进”,然后派人去诱降士徽而杀之。
    平定了士燮世族的边患之后,合浦地区相对稳定了几十年。直至264年,由于交趾守将叛吴投魏,孙权又把交州划归广州管辖,以合浦为分界线,合浦以北包括合浦在内的地盘属于广州,合浦以南的地盘交广州,因此造成了合浦成为吴魏相争的逐鹿战场。从268年吴军进交趾收复失地兵败“散还合浦”至271年四年间,吴军四次出兵,三次失败,第四次才以吴军收复失地而结束。在这四次战争中,吴军或是“退保合浦”或是“就合浦击交趾”,或是“兵败,散还合浦”(详见《三国志·三嗣主传》)。
    合浦夹在吴魏争战之间,战乱惨烈,伤亡无数。
    在这段战争时期内,战死的人物有:268年,交趾太守杨稷,将军毛炅,董元攻合浦,战于古城,大败吴兵,杀刘俊,惰则”(资治通鉴·晋纪》)。刘俊是交州刺史,惰则是大都督,当时攻交趾、兵败后退守合浦,前者是四品长官,后者是二品大员,他们是被敌对方所杀,不可能“扶棺回乡”,只有就地埋葬在合浦。
    269年,吴主发兵征讨,出动三路军队会师合浦合力猛击交趾,收获了失地,但没有战死大员的记载。271年,攻杀刺史刘俊,大都督惰则和董元被吴军捕杀,同年五月毛炅也被吴将陶瑾捕杀。这次战役都是在合浦发起的,按三国战争惯例,捕获了敌方的将帅或地方长官都要押回大本营,报朝廷才可斩杀,董元和毛炅葬身何处呢?当时的大本营是合浦,如就地斩决,葬在合浦无疑。      八年后即279年,魏军大举攻吴,合浦被魏军占有,第二年即280年吴国灭亡。合浦入魏版图。281年三国归晋,合浦郡属交州,部分地区划出分设广州宁浦郡(今横县一带)。
    合浦的三国时期前后三十九年,在战争中死亡的高级官员有:安远将军士徽六兄弟,交州刺史刘俊,大都督惰则,九真太守董元,交趾将军毛炅共十人。那么,前面提到三国古墓中的葬者是谁呢?近年来,合浦汉墓考古报道多见诸各地报刊,现辑录部分如下: 
合浦惊现古汉墓“博物馆”
    2006年1月21日,合浦县风门岭古汉墓发掘考古现场传来喜讯:一座方圆不过1平方公里的山岭,分别发掘出从西汉至东汉各时期的代表性墓葬,分别代表了西汉中期、西汉晚期、东汉早期、东汉晚期的墓葬典型。堪称一处浓缩古汉墓精华的自然“博物馆”。被考古专家誉为广西发掘的汉墓,都可在合浦的汉墓发掘中找一个标尺,并对整个岭南考古工作具有普遍意义。
    据悉,此次对合浦县风门岭古汉墓群进行的发掘工作,是继去年12年自治区文物考古工作队在当地发现几座古汉墓后,第二次大型汉墓发掘工作。发掘工作刚展开一个多星期,文物考古工作者就有重大发现。从一座古汉墓出土了一批珍贵铜陶器。经文物考古工作者分析研究,这座编号为27号的古汉墓,已确定为西汉中期的墓葬。这是合浦县所发掘过的汉墓中第一座能够确认是西汉中期的墓葬,而且保存相当完整,没有被盗挖过的痕迹。文物考古工作者从27号古墓中清理出土青铜器、陶器、玉器等珍贵文件共48件。经推断,该墓主人是一位男性,而且是一位武官。
    据文物考古工作者称,27号西汉武官墓与以往在合浦发掘出的众多古汉墓最大的区别是,在墓坑中没有找到一枚陪葬的钱币,由此说明在西汉汉武帝平定南越之前,当时的南越之地一带还没有广泛流通货币。
    随后,文物考古工作者又加紧对附近23号墓的挖掘。经进一步发掘。文物考古工作者们发现该墓葬是一座夫妻合葬墓,该墓的右边是男墓室,左边是女墓室,两边均有独立的墓道。记者在发掘现场看到,两座墓紧挨在一起,墓坑和墓道结构完成相似,每座墓坑长约11米,宽约8米,深约4米,墓道长约10米,上端宽约3米,下端宽约2米,坡度约为40度。两府墓比邻的墓室中间,有一堵隔墙。据专家分析判断,23号夫妻合葬墓为西汉晚期汉墓,这也是在广西第一次发现汉代土坑木椁墓中这种形式的墓葬。
    由于23号墓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墓室中的尸骨和棺木荡然无存,但随葬品相当丰富,出土了大量青铜品、滑石器和琉璃珠等珍贵文物。挖掘出青铜剑和青铜矛的右墓室,被推断为男墓室;女墓室中有大量的琉璃珠。男墓室中的滑石器多于女墓室,但女墓室中的青铜器则多于男墓室。据悉,挖掘出整套的滑石器物,在广西的古汉墓考古中十分罕见。
    据文物考古专家称,此次对合浦县风门岭古汉墓群进行的发掘工作,最大的收获在于,至今为止已发掘分别代表西汉中期、晚期和东汉早期、晚期的4个时期比较完好无损的四座墓葬。这次发掘的27号墓,为西汉中期墓葬;23号墓为西汉晚期墓葬;去年l2月发掘的26号墓(也称6号墓,本报去年12月做过连续报道),为东汉早期墓葬;而24号墓则为东汉晚期墓葬。也就是说,在不到1平方公里的小范围内,就发掘出几乎囊括了汉墓各典型时期的墓葬,堪称一处完美古汉墓艺术“博物馆”,为以后的古汉墓发掘考古工作提供了标尺,意义十分重大。
    
合浦古汉墓发现两千年前藤编完好如新专家称奇
    合浦风门岭古汉墓考古目前出土文物位置测量和登记造册工作已经完成,正在等待国家文物局派经验丰富的高级专家前来制定搬取文件方案。在一口青铜井中,文物考古专家们找到一只带有藤编外套的青铜吊桶,藤编外套居然完好如初,令文物考专家们啧啧称奇。
    12月12日下午,文物考古专家们在清点已出土的文物时,不经意间揭开一块已破损的青铜片,发现了一口直径约20厘米青铜井,井中放置有一只直径七八厘米的圆形青铜吊桶,吊桶外套着一个藤编镂花套子,该套子编织得十分精致,网格清晰可辨,两边有两个耳朵,整个藤编完好如初,令现场的文物考古专家们啧啧称奇。专家们称,因年代久远,出土的青铜器、银器、陶器等均已受损,所以在植物纤维均荡然无存的情况下,为何这个藤编套子完好如初地保存了下来,值得认真研究。
    记者在现场看到,长约20米、宽约3米的墓道已经挖掘见底,该墓道为45度斜坡形,文物考古专家们在斜坡上发现了一道两千年前修墓时留下的车辄和数个脚窝,推测当年挖墓室时,使用了四平八稳的木轮运输工具,脚窝是修墓人为了运输泥土上下坡时省劲挖出使用的。
    由于6号古汉墓遭受过人为破坏,出土文物保存状况不好,许多文物重重叠叠在一起,根据广西文物考古的技术力量,目前还不能贸然搬取。广西文物工作队已将这一情况上报国家文物局,国家文物局已决定组织全国富有经验的文物考古高级专家,亲临合浦风门岭对出土文物进行“会诊”,再制定搬取方案。全国的高级专家们预计12月17日到达合浦。
    
大型木椁墓开始发掘
    1971年,文物工作队曾在合浦县城东南部望牛岭发掘一座大型西汉晚期的木椁墓(即土坑墓),墓室长7.8米、宽5.1米、深8.8米。而次在风门岭有一座大型的木椁墓,尽管有一侧因建筑挖掘受了一点损坏,但整体还是较好的。这是32年来,合浦古墓发掘中最大型的一座。
    考古专家将这座汉墓编号为6号墓,该墓长7米,宽4.6米,深7米。在墓室里间填土距墓室开口1.9米的深度有一个陶罐,据推测是有意为之的器具,不太像是随意丢弃的,这个陶罐应该是东汉早期的文物。这种形式的墓葬在东汉早期的中原已经消失,而在南方还存在。
    从形制来看,这个墓葬应该是很高级官吏的,与32年前在望牛岭发掘的汉墓墓主应是相当于太守级别的。其做法相当讲究,做工精致:墓壁很直,每25公分夯一层,夯窝非常清晰。防潮措施很严密,墓道和墓室之间一个沙槽,沙槽下面是一层白膏泥。(《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史》是由合浦县人民政府、北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编,主编:史璠 执行副主编:范翔宇 本版连载文章未经著作人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版权所有 (C) 北海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桂ICP备06006473号
桂公网安备 450502020000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