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足球比分网

中共北海市委员会| 北海市人大常委会| 政协北海市委员会
当前位置:体球网,足球比分网 > 文史资料

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史(二十九)

发布时间:2010-01-27 10:42   作者:   [字体大小: ]

    东山寺灵钟传奇 灵觉寺的规模宏大,结构布局严谨,有山门、金刚殿、大雄宝殿、观音殿、韦驮殿、藏经阁、阅经堂等建筑。
    最具特色的还有灵觉寺的大铜钟,此钟不但规模上在岭南居首位,而且还有灵性,相传此钟曾得到路过合浦的高僧大师点化。
    每当钟声敲响,震荡十里。清代著名学者鲍俊诗赞灵觉寺钟声:“风送梵钟喧上界,雨余贝叶满东山。清声嘹亮鸣蝉静,枯坐跏趺老衲间。”钟声响时,蝉鸟都噤声了,由此可知灵觉寺此钟确实不同凡响。灵觉寺此钟的不同凡响之处还在于它能飞出寺外,与龙相斗。
    西门江入海江流过了石湾后便分多处入海,其中一处急速向西转弯入海而称江湾。江湾渡水深流急,又有参天古木掩映,虽是个歇息踏春的游乐的好去处,却也暗藏祸患,因为传说江湾中潜伏有一五爪金龙。每现身时,江湾便惊涛翻滚,巨浪滔天,船只被卷入江底,行旅视之为畏途,江湾渡口因此废弃,人们出入府城只好绕道到老哥渡。
    却说有一天,灵觉寺的小和尚释觉道清晨打扫寺院时,发现寺院里悬挂的铜钟全身湿淋淋的,好像是刚从水中捞起来一样。
    释觉道是专门负责打扫寺院门,每天都是他起床最早,打扫完庭院之后,又去抹擦钟身。释觉道开始以为有哪个行善之人来抹钟积福,也不大在意。可是,随后几天都是如此,释觉道心中好生奇怪,为此专门起了个大早想看个明白。来到悬钟处,钟已不见形迹。惊异间抬头搜寻,只见铜钟悬于半空,钟身上的水珠尚滴个不停。眨眼间,钟已回到原处,恢复原状。释觉道急忙将此奇异之象告诉寺中住持,住持决定率众跟踪此钟前往了解情况。
    入夜此钟又如往常般向西南方向飞去。住持等急忙循影追去,来到江湾渡口时,顿被眼前的景象呆住了,原来灵觉寺的铜钟正在和江湾中的五爪金龙在激烈的搏斗,时而腾跃波中,时而盘旋半空,搅得水柱冲天,云雾翻滚,龙角与铜钟发出的震响和惊涛翻腾的波浪吼声混在一起,有如雷声阵阵滚过。铜钟与金龙相斗百余回合仍然难分胜负,至天边初见曙色,钟、龙便停止争斗,各归其位。住持见状后,知此钟有灵性,便广寻化解钟、龙相斗之法。
    有一高僧到寺中投宿,住持便把钟、龙相斗之事告之。高僧到钟前一看,当即指示住持把钟顶上所铸的双龙头上的角去掉,即可化解钟龙之斗。住持遵高僧指示去掉了钟顶龙角之后,此钟果然不复夜飞江湾与金龙相斗了。住持问高僧此是何故,高僧答说:这是因为钟顶所铸的双龙长期以来得灵觉寺香火薰孕已有灵性,可化龙身,因此有钟龙之斗。
    高僧还告诉住持,寺中的铜钟属金,江湾的金龙属木,这金木相斗,是因战乱之象频生所致。高僧临别前还送给住持一卷经书,嘱多诵佛经护佑一方平安。此后,灵觉寺因铜钟金龙之斗名声远播,香火鼎盛,千秋佛缘宏开。后人因此把钟龙相斗的江湾称为钟湾,今西门江上游石湾镇有钟湾地名即是。明代王一鹗为之赋《古寺灵钟》一诗赞日:战罢蛟潭月色老,晓随海日上金盘。浦牢忽吼千峰动,唤醒当年竺法兰。”明末清初的“岭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曾到合浦珠市考察,并在《广东新语》一书中记有合浦灵觉寺灵钟斗龙而有“钟湾”的典故。
    东山寺虎迹石 据《合浦县志·史迹》记载,东山寺的主体建筑大雄宝殿,是由十六条格木大柱支撑着整个大殿的,大殿内不但供奉有五米高的佛祖释迦牟尼及其弟子阿难和迦叶雕像,还有十八罗汉塑像,佛像都施金粉,涂以矿物颜料,色泽鲜艳,甚为庄严壮观。大殿的楼头绘画刻花,雕龙描凤,非常精致。最传神的还有一幅白虎图案。据民间传说,诚心向善者,来到白虎图前,顿觉精神倍增。做了亏心事者,来到白虎图前,就有惊悚之感。因此,乡民发誓之时,也称够胆就去东山寺白虎前发誓。
    东山寺鼎盛时,每天有早晚课之佛事,晚课念经诵佛最为隆重,每次晚课,最多时上百僧人齐集大雄宝殿,在经鼓禅钟的伴奏下,齐声诵经,礼佛之声响彻寺院,传荡于禅径松林之间,蔚然壮观。却说有一天黄昏,正当众僧专心晚课之际,殿楼上的白虎画像突然晃动起来,接着便有一道白光洒于大殿后面。开始众僧以为是烛光摇动,闪影所致,但由此之后,这种景象就天天出现。只要晚课进行间,白虎画像的白光就会落于大殿之后。主持僧感到奇怪,决定探个究竟。于是就安排一小僧隐于一旁观测。正当晚课进行间,白光落处,居然化成了一只白虎。这只白虎与殿楼上画的白虎一模一样。只见白虎伏于殿后的窗下,双目微睁,半睡半醒间也似在听众僧念佛。小僧见状忙走到殿楼细看,殿楼上的白虎画像竟然不见了。直到晚课结束时,白虎再化作白光飞回殿楼。小僧将此奇事告知主持,主持派人继续观察,天天如是。
    东山寺的这一奇景,引起了各方人士的惊叹赞赏的同时,也引起了某些恶僧的妒忌,蓄谋破坏,他们趁白虎从画中走下来听禅之时,用法术将白虎变成了一块大石。
    后来人们便把此石称之为“虎迹石”,此事引起后世文人墨客的无限咏叹:禅径悠悠松菊静,梵音寂寂虎龙降”。千百年间,东山寺屡遭兴废,虎迹石也荡然无存。
    达摩东山寺题词 相传达摩到了合浦后,先到万灵寺讲经传道。种下了缅茄树和香芒子树各一株之后,在万灵寺住持觉慧的陪同下,又来到灵觉寺参观访问。在灵觉寺,达摩详细听了慧觉介绍灵觉寺是在南越王赵佗行宫的故址上建立起来的,以及灵觉寺建成后出现的灵钟斗金龙、白虎听经等灵异之象后,非常高兴,自己远渡重洋“泛三重寒暑”,一踏上中国的土地,就能够在合浦见到有如此深厚佛缘,规模如此宏大的寺院,使自己产生了如同回到故国佛境的感觉。面对着东山寺旁的龙江河码头中停泊的船帆和不远处雁湖的波光雁影,达摩不禁顿生感慨:合浦不愧是水怀珠而川媚之地啊,灵觉寺可真是佛光云霞映灵觉,福地檀林,佛缘深厚!说罢命随行的行觉拿来纸笔,挥笔写下了“即事多欣”四字。意即能够在合浦与大家一起又一次了解佛教的精妙理义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情。达摩还把自己手抄的《密宗心经》赠与灵觉寺住持,达摩在灵觉寺留下了“即事多欣”题词后,第二天即在合浦搭船北上梁首都建康(今南京)赴梁武帝的参禅之邀了。达摩离开合浦后,东山寺住持便将“即事多欣”制成匾额悬挂于禅房之中,还精心描绘了达摩的画像名为“达摩讲经图”与“即事多欣”匾额一起悬于禅房。唐代,因达摩有“佛光云霞映灵觉”之句,曾一度将灵觉寺改称“云霞寺”。而“达摩讲经图”到了清代为个人收藏而不知所踪。达摩到合浦及其在灵觉寺的活动、题词、画像,灵觉寺改称云霞寺等事迹,分别记载于清乾隆十二年曾修所著的《金陵小识》一书(该书藏于天津市一天主教图书馆)和清咸丰五年葛明所著的《萍踪小扎》一书(该书藏于南京第二档案馆)之中。
    苏东坡东山寺访禅 苏东坡一生豪放,即使是下半生历尽流放之苦,仍然高歌“九死蛮荒吾不悔”。他曾自言不信佛,甚至戏改《观音咒》寻趣。但他获赦南归,量移廉州(即在廉州等候任命)期间,却与东山寺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与他在海南的一个梦有关。却说有一天晚上,苏东坡梦见自己书写以前所作文章中的“八赋”,一口气书写完了之后,居然与原文一字不漏。此时梦中的苏东坡欣然大呼,我终于可以北归了!呼完之后,苏东坡顿然在梦中惊醒。天亮时,果然接到了量移廉州的诏书。苏东坡因此总感到冥冥中有一种力量给他启示。苏东坡到廉州之后,得到了廉州吏民热情友好的接待,生活得很愉快,但心中总觉得有一件应该做的事而未去做。有一天,他知道府城东北隅有东山寺之后,顿有释悟之感,即去探访并和寺中的僧人愈上人结下了友谊。一次,东坡又往东山寺访愈上人,但愈上人不在家,只在墙壁上留下了一句题诗“闲伴孤云自在飞”。苏东坡见句,正好与自己渡海到徐闻所写的《夜雨宿净行院》诗中的“芒鞋不踏名利场”句相对。因此,即兴在墙壁上题写了《戏和合浦僧》以和:孤云出岫岂求伴,锡仗凌空自要飞。为问庭松尚西指,不知老奘几年归。”苏东坡在诗中重申了“芒鞋不踏名利场”,孤云出岫岂求伴”的不改情怀,也借用唐僧西行的典故来表达要和愈上人谈经论禅的意愿。因为诗中的“庭松西指”,是指唐僧西行取经时,在寺院中种下了一棵松树,松树的枝桠都是指向西方的,代表唐僧西行的决心。他告诉大家如果松树的枝桠都指向东方,就表示他取经完满成功回国了。在唐僧西行期间,这株松树都是西指。有一天,人们发现松树的枝桠忽视全部东指,果然见唐僧回到了门口。苏东坡将自己的情怀通过“庭松西指”喻示,也要像唐僧西行取经那样,坚持自己的信念。苏东坡虽然最后没有再见到愈上人,却在东山寺结识了一个修佛的老人。老人名叫苏佛儿,当时已经八十二岁了,但仍然精神十足,两目炯然,还保持着童子之身。苏佛儿告诉苏东坡,他十二岁便斋居修行,一直没有结婚。他在兄弟三人中排末位,兄弟三入皆持戒礼佛,长兄九十二岁,二哥九十岁。苏东坡与之谈起人生的生死观时和“即心是佛”的感悟时,苏佛儿颇有独到的见解,让苏东坡进一步增强了对佛教的兴趣。当     苏东坡离开合浦到达常州时,昔日朋友设宴招待,谈兴间问及东坡的感受,苏东坡回答:此心安处即吾乡。”苏东坡后来把在廉州客居时到东山寺访禅及遇苏佛儿的经历写入了《东坡志林》一书,广为流传。
    鲁班东山寺造梁 在体球网,足球比分网东山寺的众多传奇中,鲁班造梁在民间流传最广。相传,东山寺初建时,所用的行条(民间俗语,即屋架上的横木条)全部都是从南洋一带深山老岭中的原始森林用船运来,而且全部都是选用扫把树。扫把树木质坚硬且含有扫把油,具有芳香杀虫的功用。扫把树长成行条,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因此不但价格非常昂贵,数量也受限制。因此,在采购计算中,大家都非常小心谨慎,力求精确。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在运输过程中有一条扫把木行条掉进了大海。负责运送行条的人怕受罚而不敢告诉大家,当墙体都砌好了,要修整行条上梁时,才发觉少了一根行条。这时,大家都非常焦急。因为,此时不可能再漂洋过海去专门运一扫把木行条回来。正当大家焦急无计之时,主持东山寺建筑的鲁班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布置众人把修整扫把木行条剩下的所有边角碎料都搜集起来,制作成木糠,然后用木糠制成一根木糠行条。在大家的努力下,鲁班果然用木糠制成了一根扫把木行条。这根行条制好后,与别的原木行条放在一起,谁也无法分辨出来。因此得以顺利完成了东山寺的建设任务,此后鲁班在东山寺用木糠造梁的传奇便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鲁班主持建设东山寺并用木糠造梁虽然是一个传奇故事,但建东山寺时所用的木料质量非常好却是事实。文革”初期的“破四旧”中,红卫兵冲进东山寺大破四旧,把寺中的佛像和法器都毁坏了。东山寺被用作化肥仓库。一部分房屋还被拆毁,其中的行条被用作学校的平衡木或门窗台椅方料。当时某小学也得到了一部分行条。木工师傅在锯开这些行条作方料时,木质确实坚硬无比,一般的锯子用不了几下就要重新用锉开齿。锯开后的木格都是呈铁红色,与扫把木极为相似。在锯开其中一根行条时,中间竟然有一颗银白色的、食指头般大小的金属珠。当锯木师傅把这颗金属珠取出来后,把之放在铁砧上用斧头背出力砸时,这颗金属珠居然丝毫无损。使得许多在场围观者惊讶不已。可惜的是,当时没有引起有关各方的关注,而锯木师傅等人对此又都带有一种迷信想法,混乱之中,这颗金属珠终归何处也就成无人知晓,东山寺行条中为什么有一颗金银白色的金属珠,也就成了一个谜。
    冯子材东山寺捐资报恩 冯子材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早年为了谋生,来到北海码头打工为活,由于冯子材饭量大,东家女主人对此不高兴。后来得东家介绍冯子材到廉州府城投靠彭元辅。谁知,冯子材无辜惹上官司被捕入狱,幸得彭元辅出面保释,并具信函介绍冯子材到别处从军。后来,冯子材以军功当了提督兼领太子少保衔,并以指挥镇南关战役而名动天下。冯子材当了提督后,感念彭元辅的救助举荐之恩,专程来到合浦拜谢恩人,并提出要为彭元辅出资一个内阁中书的官职(清代官职,负责内阁书诰文件的写作,从七品官秩),但被彭元辅婉拒了。时值东山寺重修山门、大殿等工程,冯子材就到东山寺捐资以表报恩之意,并因此刻名碑记,今尚存东山寺碑廊。
    陈铭枢东山寺下禁令 民国十五年(1926年)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师长的陈铭枢率部驻军廉州。当时,合浦曾掀起一阵破除迷信的风潮,一些人便借机到处去捣毁寺庙、霸占庙产、搬走寺庙物品。廉州周边的许多寺庙都被损坏,如保子庵等也是此时被侵占作私人经营之用。陈铭枢了解这种情况后,立即带领随从骑马巡查东山寺、还珠亭、海角亭等重要景点,对这些景点予以专门保护。陈铭枢还多次带着苏联友人(当时国共合作,苏联派来一名女同志到第十师)到东山寺,并且明令:一切人等均不得进入东山寺捣乱,严诫东山寺的一切物品口不准毁坏。东山寺因此得以有效保护,成为当时三廉寺庙中,唯一不受干扰,寺庙一切丝毫无损。东山寺完整保存,陈铭枢功不可没。新中国成立后,陈铭枢先后担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央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等要职。但他始终保持与佛教界的密切联系,大力支持开展佛教研究。仅1950年间,陈铭枢就先后三次上书毛泽东主席,讨论佛学在中国的发展问题,他发表的《与毛主席论佛学三上书》在佛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1950年6月12日,毛泽东主席专门复信给陈铭枢。l953年,陈铭枢与赵朴初、巨赞法师等人联名发起成立中国佛教协会,并且任常务理事。接着又成立中国现代佛学社,并担任社长。期间,陈铭枢写作了《佛学总论》、我的佛法观》、佛学新义》、我的禅观》等文章,对推动中国佛学研究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中国近现代佛教人物志》一书将陈铭枢将军收录其中,肯定了陈铭枢在中国近现代佛学研究中的贡献。
    东山寺晚课 东山寺晚课主要是诵经礼佛。如有信士礼佛或法事之需,也安排在晚课中进行。晚课时间为每天酉时,即下午的五时至七时之间,就是东山寺的晚课活动。
    晚课地点是在寺院第四进的观音殿(后改在接引堂)。
    晚课的主要内容是诵经。佛教经文汗牛充栋,阐述生死轮回,因果报应,西方极乐。劝人慈悲为怀、积德修善、广种福田。经鼓响起,木鱼敲动,钟声震荡,法器齐鸣间,众僧双手合十,闭目垂首,挺身肃立,念诵经文。男女信士亦步亦趋,齐声响应。大殿里顿时回荡起有节奏的佛号音韵。时而激昂高亢,时而悠扬轻落。时而如天韵掠过,时而似地音涌     出。节奏快时,似有浪潮滚涌而来,节奏慢时,恍若夜籁飘然随风,声高时,有如流水行云间千军万马催动,音沉时,却似群山奔涌中藏龙卧虎屏息的超凡事脱俗的佛国神界庄严气势。
    每次晚课,除了寺中的十多位僧人之外,还有信奉佛教的珠乡信士二三十人。他们都是怀着虔诚、敬仰之情来参加晚课的,在他们的心中,晚课就是弘扬佛法,修身养性,广传功德。而这些男女信士们晚课功夫丝毫不逊于寺院中众僧,有了他们的参与,东山寺的晚课更显得庄重热烈,佛僧俗家一体化,同心协力传天音。身处其间,有如神游佛界仙境,使人感到生与死之间竟是如此零距离的相邻,莫不被佛教学说的神秘空灵,飘逸虚幻却又如此震撼人心的感染力所吸引。千年古刹的功德,百世历练的修为,人佛之间的万般因缘,都在晚课之中宣示出来。
    2006年,合浦东山寺重建大雄宝殿,在搜集古寺文物资料中,找到了一块碑刻,这是一块名为“四十三世圆寂比丘上丛下崖祖云之塔”的石碑,可知是立于塔前的。由于年代久远,加上石碑上有明显的人为损坏的痕迹,一些铭文已被凿坏,但依然可以从中解读出完整的意思。这块“四十三世圆寂比丘上丛下崖祖云之塔”的铭文如下:碑上方正中为:临济正宗”四字。
    碑刻文字从右至左竖排为(方格中为损坏的字迹,下同):终于乾隆□□□……,于道光辛丑年□月二十六日午时改葬,坐丙向壬分□□□……□□□……卜口口徒孙即元四十三世圆寂比丘上丛下崖祖云之塔祀徒念来引来,徒侄云河云端云莲云竣云清云成,徒孙即元,徒侄孙即惺即悟即惠即忱,曾徒孙见和见机,曾徒侄孙见文见新见海见德,玄徒孙融光,玄徒侄孙融香融芸仝立。”从这块“四十三世圆寂比丘上丛下崖祖云之塔”碑文中可以看出,圆寂的法师叫祖云,是在乾隆年间去世的,于道光辛丑年改葬时为之建塔。道光辛丑年是1841年,也即道光二十一年。虽然碑刻上月份数字已被人为凿损,但仍可分辨出不是“三”就是“五”的字样。从署名中可以知道,这是四代僧人共立的塔碑石刻,也就是说,祖云去世后,东山寺四代僧人为其建塔设祀,从名字上看,共有二十二名僧人。
    详尽论及东山寺及其有关的一切,是要阐述印度佛教于公元前三世纪开始向外传播,走的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正如《广西通志·宗教志》(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所述:“中国与南亚往来的海路,从出土考古看赵佗时期就有。但载诸史籍者,最早是《汉书·地理志》记的汉武帝派船队从合浦入海,带着黄金杂缯去买明珠、壁流离记奇石异物。船队沿中南半岛达马六甲海峡,达黄支国(今印度东海岸)、已不程国(今非洲埃塞俄比亚)。当时海上主要交易点在锡兰(今斯里兰卡),出入中国的门户在扶南(今柬埔寨)。40年后法国考古队发掘扶南最早的哥俄厄港,发现既有公元150年前后罗马的徽章,也有东汉时中国的铜镜及南朝造的佛像。由扶南进入中国,按当时的航海技术只能沿海岸而行,靠洋流及季风的助力,其最理想的停泊港当为合浦。这里通过南流江、北流江,可与珠江、长江水系接起来,往来最方便。东汉初马援征交趾、西晋时石崇出使安南,走的就是这么路。由合浦经苍梧下广州,比绕雷州半岛到广州要方便。汉代交趾刺史按察岭南各郡,东晋卢循从广州率军撤走,走的也是这条道。直到南朝,航海技术发展到可以由海南岛东边漂洋过海后,广州的夫胥港始替代合浦港。从东汉到东晋,由海上传入的佛教,较理想的当是经这条广西通道(当时称交广通道),北上武昌达建业(今南京),或东下广州过福建。”合浦此时已具备接待印度高僧并转道中国内地的成熟条件。到了汉武帝把海上丝绸之路纳入官府管理,加强了港口,码头的建设,还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合浦海上丝绸之路进入了常态化运转,由此经历朝历代中转换不同的时代功能。为中国历史上对外开放中的商贸、文化、政治、军事交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并一直伸延至后世。 

    海丝始发港出海口乾体三汊港。

    清代廉州古城的急公好学坊。

    东坡亭外貌。

    客家土围楼的内部环境。

版权所有 (C) 北海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桂ICP备06006473号
桂公网安备 450502020000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