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足球比分网

中共北海市委员会| 北海市人大常委会| 政协北海市委员会
当前位置:体球网,足球比分网 > 社情民意

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

发布时间:2012-09-11 10:17   作者:   [字体大小: ]

——北海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北海市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
(2012年6月5日)
 
    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包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文化信息资源和服务内容,以及人才、资金、技术和政策保障机制等方面内容。加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才能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一、我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基本情况和成效
    (一)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意识逐渐增强。
几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作为实现北海三年跨越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按照自治区“五个一”工程标准实施并不断加大相关配套资金的投入。县区政府紧紧围绕“文化兴县(区)”战略,按照“围绕一个中心(社区文化中心),共享一个资源(有线电视网络),组建一批团体,建设一批场所,创作一批群众性文艺精品,打造县区特色文化品牌,充分发挥文化推动作用”的工作思路,在打造社区文化品牌、引进和发展文化基础设施项目,组建富有地域特色的文艺团体,举办有影响力而又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有成效的工作,城市文化影响力明显提高。
    近日,我市出台了实施《体球网,足球比分网加快北海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把加强文化建设,加快八大文化产业发展作为重要突破口,将为进一步我市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夯实文化支撑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公共文化传承体系逐步建立
    文化遗产保护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基本原则,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和传承工作。《珠还合浦》等2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疍家婚礼》等11项入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珠还合浦》等3项正在组织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非遗普查收集非遗资源信息线索4300条,其中:民间文学1252项、民间音乐435项、民间舞蹈27项、传统戏剧14项、曲艺23项、传统体育及游艺杂技114项、民间美术12项、传统技艺520项、传统医药229项、民俗1672项、文化空间2项。登记整理处于濒危状况十二类30项,抢救濒危项目14项。
    (三)以历史文化名城为抓手,文化品牌效应显现
    争取央视先后在北海摄制了《走遍中国·走进北海》七集系和《国宝档案》、快乐汉语》等一系列专题片在央视四台播出,向国际国内全面展现北海的历史文化、环境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大型历史舞剧《碧海丝路》作为国家文化交流剧目,在马来西亚、斯里兰卡演出获得极大成功,让海内外的观众近距离地聆听了来自中国北海的历史文化足音。第24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在北海成功举办,向全球展示了悠久的客家文化。正式加入“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城市的行列,合浦汉文化公园二期工程竣工更成为我市文化发展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初步形成
    全市现有文化馆(群艺馆)3个,图书馆3个,博物馆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4个,镇基层服务点9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126个(正在建88个),村级文化综合活动室148个;文化广场219个,村(社区)文化中心89个,社区文化活动示范点8个,农民工文化活动点2个;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市级分中心1个,县级支中心1个,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基层服务点及村级(社区)共享工程基层点247个。
    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实现全覆盖。累计投入604.89万元,采用光缆联网的方式实现市与县(区)和大部分乡镇联网,并完成了263个村点的有线电视网建设。实施无线覆盖工程,加强公益覆盖,扩建1个发射台,新建2个差转台,增设大功率无线发射机17台,大大加强了中央、广西、北海台主频道(频率)对农村地区的覆盖能力,填补了中央7台(农业·军事频道)在我市无线覆盖的空白。采用接收直播卫星信号的方式,解决用前面三种技术手段都覆盖不到的广播电视盲村点159个。形成了有线、无线和卫星接收相结合的传输覆盖系统,全面提高了我市广播电视村村通水平。
    全市共有农村电影放映队22个,电影放映员73名,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设备19套,基本覆盖了全市343个村委会、农村一百多万人口,实现每个行政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目标。 
    (五)文化惠民工程富有特色,城乡群文活动日趋活跃
    积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县乡(镇)三级文化馆、图书馆等免费开放;举办北海市“千团万场”文化惠民活动暨“文化名城·魅力北海”演出周、图片展和文物法规宣传活动;开展“历史文化进校园”、“文化欢歌到农家”、“艺术培训到乡村”、“名家名角下基层”、“文化专车下乡镇”、“流动舞台进社区”、“艺术精品进院校”、“文博展览进社会”、“科技图书送农户”、“文化共享利群众”等十大文化惠民工程。几年来,社区文化广场演出100场,业余曲艺团演出近264场,观众16万多人次。县区惠民文艺演出140余场次,观看群众达20万人次。
“文化惠民”工程带动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农民自办文化乐在其中。全市农民自办农村书屋200多个,文化致富工程示范点28户。铁山港区南康镇成立了“农民文化协会”,南康镇陂塘村海港粤剧团远近闻名,成为“一村一品”的典范。“文化艺术乡村行上海岛”、“流动舞台进社区入农村”做到“月月有演出、周周有舞台”,所到之处,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文化活动载体多样,突出珠乡民间文化特色,县区依托宣传文化阵地,以田园欢歌、和谐颂、法制大篷车、百部电影进乡村、民间曲艺、农家乐、疍家风情、百件疍家服饰展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广泛吸引农民群众参与,深受群众喜爱。
    (六)基层文化阵地和文化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建立三级群众文化工作网络。成立了相应的群众文化工作协调机构和群众文化工作指导小组,为巩固农村群众文化阵地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农村文化阵地和基础设施建设有所加强,新建了一批乡镇文化站和村级服务中心,其中,全国先进文化站1个,自治区示范乡镇图书馆 3个,自治区一级乡镇图书馆5个,自治区村级示范图书室9个;注重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素质,坚持辅导和培训相结合,深入农村建立文艺点,常年坚持举办文艺培训班,辅导业余文艺团队。全市有粤剧、曲艺、木偶、山歌、鼓乐等各具特色的村屯文艺队和社区文艺团队共102个,其中自治区优秀村屯文艺队8支。业余文艺骨干2300余人,他们常年活跃在广大农村乡镇社区,成为了农村(社区)基层文化阵地的主体。
    (七)我市基层文化服务建设经费投入逐年增长
    据初步统计,自2007年以来,截止2011年11月底,全市用于农村文化建设的各类资金累计3733.5万元。其中,全市县(区)用于文化基层设施建设(包括乡镇、村文化基础设施)的经费由2007年的99.5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855.26万元;全市县(区)(包括乡镇、村)用于各类文化活动的经费由2007年的25.8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169.44万元。
    二、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发展速度仍然相对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主要表现在:
    (一)文化服务建设资金投入比例偏低
    虽然各级财政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的基数逐年增加,但文化事业经费预算比例偏低,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经费不足,后续运行维护资金短缺。现阶段广播电视产业发展水平还较低,加上各级财政对广播电视的投入十分有限,广电事业发展与资金需求的矛盾显得十分突出。农村电影放映补贴经费未按时划拨到位,影响放映工作,部分僻远乡镇放映成本过高,每场成本达350元,远远超出国家每场200元的补贴。
    (二)文化服务设施不全,设备老化,文体活动场所不足
    目前,海城区、银海区、铁山港区尚未配套建设区级文化设施如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全市343个行政村,文化室缺195个;海城区有44个社区,目前只有4个社区文化广场,社区文化活动设施缺乏,活动的开展面临实际困难。    
    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虽然较高,但无线覆盖节目套数还不够丰富,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跟不上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的步伐,设备陈旧老化、带病运行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检修测试设备匮乏落后。海城区、银海区、铁山港区没有电影放映车,合浦县两台放映车已残旧,维修成本高,无法满足工作需要。市级现有的数字电影放映机部分出现故障,维修周期长,维修成本高,影响了放映工作正常开展。
    (三)基层文化管理机构不健全,队伍素质偏低,管理人员和专业人才缺乏
    县区文化专业人员所占比例偏低,如合浦县(含15个乡镇文化站)在编人130人,专业人员53人,占40.7%,且编导、表演、文化活动及产业策划等专业人才奇缺;乡镇文化站对开展文化活动的组织策划能力较弱,日常业务大多是有线电视维护收费,文艺活动相对开展较少。广播电视拔尖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难以适应广播电视事业高速发展的要求。
    海城区下辖7个街道办处,只有地角一个基层文化站。由于体制管理问题,出现一些文化站干部常年承担行政工作任务,难有时间和精力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等现象;除地角办事处外,各镇办只有一名兼职分管领导,具体工作没有专人管理。当前,该区业余文艺队伍分布在社区大街小巷,急需人员进行引导和管理。
    四、加强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一)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改善文化民生,做到“五个纳入”
    一是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把解决我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问题作为民生问题认真研究,加以解决。二是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结合城市发展需要,把社区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把文化馆、图书馆(室)、街道文化活动中心、各类房地产开发小区文化用地重点列入建设规划,统筹规划文化设施建设,确保文化设施建设布局合理。三是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费纳入地方财政支出预算,保证文化事业经费的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四是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地方精神文明建设和扶贫攻坚计划的重要内容。五是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目标考核责任内容,作为党政主要负责人政绩的考核内容,作为干部晋升的考核指标,严格考核,抓好落实,确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
    (二)增加投入,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是加大政府对文化服务建设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建立文化活动经费正常增长保障机制,不断提高文化经费用于乡镇农村的比例。市县(区)财政采取以奖代补或专项补助的方式,对县(区)重点文化项目和活动进行适当支持,对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给予放映场次补贴或专项补贴。二是努力改善公共文化服务条件,用5-10年的时间,使全市基本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文化设施建设、文化阵地覆盖面、文化资源利用率、文化服务功能等主要发展指标基本达到“文化北海”建设要求的新格局。三是逐步建立一整套我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覆盖体系,公共文化人才、资金和技术保障体系,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支撑体系等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长效机制,使我市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四是建立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专项基金,每年提供一定资金,用于已建公共服务体系硬件的维护和机器设备的更新换代,提高公共服务体系硬件的有效使用率。五是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县区为依托,以镇村为重点,以农户为服务对象,建设县区、乡镇(社区)、村屯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争取早日规划建设海城区、银海区、铁山港区“两馆”建设和行政村待建的文化室、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设施。
    (三)建立多渠道文化投融资体系,多形式筹措资金。
    一是建立市场运作机制,大力推行文化招商。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投资兴办农村文化事业,积极引进外来资金,充分调动民间资金,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达到企业宣传和群众享受文艺大餐的双赢目的。二是充分利用社区事业单位或个人的优势,通过各种方式对社区文化建设输入资金,社区要利用现有的文化设施的优势,实施有偿服务,采取多种形式自筹资金,不断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持续有效开展。三是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强对县区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用地及融资机制指导、支持和帮助的力度,随着市群众艺术馆、市体育馆外迁,市区公共服务场所有日趋减少的趋势,建议划出一定公共文体用地,用于建设海城区市民文体中心,以便充分发挥市中心城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在文化项目建设资金缺乏的情况下,通过融资公司采取先建后还的政策,建设各级文化场馆。
    (三)整合资源,辐射和带动公共文化发展
    一是拓展延伸城区文化机构服务功能。市、县文化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文化信息共享中心等文化设施的开放和服务能力要向农村拓展,为农民服务。通过继续实施“文化致富工程”、“知识共享工程”、“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工程”等文化建设工程,加快文体设施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二是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围绕城市文化特色,策划和举办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文化活动,深入塑造珠城疍家文化、社区文化品牌。通过“休渔期文化季”、“流动舞台进社区”、“ 疍家文化入农村”、“北部湾(海城区)社区疍家文化艺术节”等活动,打造富有北海民俗特色的惠民系列活动。三是建立健全文化惠民工程组织协调机制,实施城乡文化建设共建工程。城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团体以及街道社区与农村乡镇、村结对帮扶共建,城市文化下乡,农村文化进城,为农村电影放映车提供绿色通道,免费通行。开展“珠城群星奖”等活动,双向助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确保文化惠民活动经常化、制度化,让文化真正惠及于民,受益于民。
    (四)健全机构,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
    一是进一步健全和规范乡镇(社区)文化机构。落实人员编制,配备相应管理人员及文艺骨干,建立和完善乡镇文化站及工作人员管理职能和岗位职责,理顺关系,明晰责任。
    二是努力提高基层文化队伍素质。加强对基层文化部门的指导和农村文化队伍培训,面向全市乡镇文化干部、农村文艺骨干、农村文艺爱好者举办乡镇文化业务培训班、农村“文化能人”培训班、社区文艺骨干培训班,帮助乡镇文化干部和农民文化骨干掌握文化专业知识,提高文化人才活动策划、编排、创意能力及专业水平。扶持农村文艺团队,不断壮大农村文化骨干队伍。建立我市文化骨干档案数据库,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优秀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建立健全文艺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引进、培养、挖掘、储备优秀的文艺人才。
    三是积极鼓励民间社会文化团体和文化示范户的发展。支持他们采取多种方式,拓宽文化服务渠道,引导他们开展健康的文化活动。充分调动社区单位、专业和业余文艺团体及各种文化人才参与的积极性,增加带动力和影响力,推动社区文化向深层次发展。
    (五)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公共文化事业发展
    一是与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特色,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开发如合浦汉文化、海丝路文化、秦汉古郡文化、渔家风情乡村游、曲樟山水与名将之乡观光游、南流江沿岸乡野徒步游、南珠之乡采珠体验游、生态农业休闲游、海洋养殖观光游、农村风情体验游、民俗民风游、古村落游、农村食文化游、农村原生态游、农村节庆游等旅游项目,拉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尝试在老街等旅游景点策划和打造具有北海特色的文化项目,推进旅游文化的发展。   
    二是与特色民俗文化的开发利用相结合。大力发展以疍家客家风情为特色的民俗文化产业。举办“疍家文化艺术节”,以“咸水歌”、“水上婚礼”、“疍家服饰”、“疍家饮食”、“疍家捞海”等发展疍家风情旅游产业;挖掘利用疍家客家风情和民俗文化元素,创作歌舞、影视、美术、音乐等文化产品;以“龙母”文化为主题,举办“开海节”;注重保护和利用如《珠还合浦》、《老杨公》、《合浦木鱼》等一批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之成为文化产业品牌;进一步深入挖掘和拓展具有地方特色和民间优秀的文化遗产,使民间文学、戏剧、音乐、舞蹈、曲艺、建筑、雕塑、绘画、工艺品、风俗、技艺等文化艺术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宝贵资源。

版权所有 (C) 北海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桂ICP备06006473号
桂公网安备 45050202000011号